治疗白癜风哪里最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提示:点击上方"昌宁发布"↑订阅
清晨,夜的黑刚刚褪去,破晓的晨光正慢慢要唤醒沉睡的生灵。刚推开门,就被一团雾裹住了全身,视线几乎只能在5米之内,此外就是浓得化不开的雾,乳白色的雾。仔细看,雾竟然如雨丝般细密地下着,头发、眉毛、眼睫毛,统统被雾气打湿,泛起晶莹剔透的光。
高山云雾出好茶大雾浑厚、凝重,一头扎进雾中,似乎踏入了一条神秘通道,可以穿越到过去,也可以走向未来,一切充满未知,难以捉摸。偶遇一两个路人,都裹着围巾戴着帽子,看不清谁是谁,各自默默地走着,或是上学,或是上班,或是出工干活儿,行色匆匆。整个坝子笼罩在氤氲之中,像披上了巨幅的纱幕。树木、河流、房屋、田野,若隐若现,远处的山只露出长长的山脊线。万物浸润在旖旎的雾中,是那样的安宁与静谧。如此,像画家泼墨,一幅灵动淡雅的水墨丹青浑然天成。此时,山上的雾尤为波澜壮阔、气势磅礴。雾从半山升腾而起,在山头缭绕、聚集、簇拥,形成壮观的雾海,旋起旋落,幻化成千奇百怪的形状,忽而如玉带静静地飘悬在山腰,忽而快速翻滚起来,千军万马汹涌而至,人和车都成了雾的囊中之物,似乎转瞬就要被掩没、被吞噬……这是昌宁秋末到春初的清晨,是这条茶马古道上重要驿站亘古不变的景色,是《华阳国志》和《后汉书》记述的“哀牢国”的神秘腹地。在雾中,在峰峦叠嶂、峡谷纵横的群山之间,任思绪驰骋,似乎能接收到来自远古岁月的土著民族创造的哀牢青铜文化的信息密码。“云雾山中出好茶”,满山遍野的古茶树,就是晨雾奏响的乐曲中最扣人心弦的音符。迷雾中,我们走向明朝。那时候的昌宁右甸坝子,在徐霞客眼中是如此般容貌:“四面环山不甚高,甸中平畴一围,聚落颇盛。”街上商铺林立,茶马集市繁忙,酒肆、茶铺、饭馆、皮货……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城不大而颇高,乃边疆之一雄”。不远处,右文碧云寺的殿顶在雾中显现,僧侣们做完早课,就去后山采摘、炒制茶叶。那是一种更为现实的修行,用虔诚的心,以茶供佛,也为僧侣们寂静的生活映入一抹碧绿的汤色。禅茶一味,僧人种茶、饮茶,历代都不失为一种传统,如此,从小生活在寺庙的陆羽成为茶圣也就不足为奇了。《顺宁府志》记载,芳香馥郁、汤色碧绿的“碧云仙茶”,“状似仙桃”,相传曾入贡朝廷。僧人在寺庙前后种的茶树,至今仍有遗存在碧云仙寨,中国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虞富莲等调查鉴定,碧云寺古茶树种植于明朝洪武年间,树龄在年以上。往南越过几座山岭,我们来到勐统坝子,这里的农户从青龙山和白虎山上的土司茶园采摘下鲜叶,炒制成“湾甸茶”,经茶马古道一路送到了遥远的京城,于是,紫禁城的上空,飘荡着土司贡茶的特殊香气。千年茶乡,诗意田园品一杯身披明朝贡茶光环的昌宁茶,我们回到当下,来看昌宁的地理位置。它处于澜沧江和怒江两大断裂带之间,断裂构造强烈,隆起部分形成气势磅礴的高山,凹下部分形成盆地,因此,高山峰峦、悬崖峭壁、草甸坝子、温泉河谷……地形地貌千姿百态,冷暖气流碰撞回旋,从亚热带到高寒区,立体气候明显。右甸坝的雾期长约天,在国内仅次于重庆(天)和成都(天),堪称云南之最。在雾罩漫射光照下生长的茶树,新梢富含氨基酸、咖啡碱和水浸出物,茶叶纤维含量低。芽肥叶壮而柔软,持嫩性强,芳香性好。这里出好茶,乃自然造化。昌宁的坐标纬度为北纬20°14′至25°12′之间,澜沧江从这里穿境而过,境内流域20.5公里,江面宽余米。在茶界,这是一条著名的“茶线”,山高日照短,雾浓雨水多,昼夜温差大,千里之外,它串起了福建安溪、台湾阿里山、印度阿萨姆等名茶产区。沿澜沧江而下,它又顺序连接着临沧、普洱、版纳三大优质茶区,凤庆、勐库、澜沧、景谷,以及勐海、勐腊的名山名寨,均在沿江流域。“沧江茶源”,实至名归。澜沧江穿境而过县境内,澜沧江东岸的耇街乡,有阿干梁子、多依、马拉等古茶树居群,分布面积为亩,古茶树株。澜沧江西岸的漭水镇,有九道河、茶山河、羊圈坡、大窝塘、大柳树、黄家寨、老寨子、野珠山等八大古茶树居群,分布比较集中,面积为亩,古茶树株,树龄达年以上的“茶王树”就在茶山河。从漭水往西北走,大田坝镇的天堂山居群,分布面积亩,古茶树株。漭水南面的温泉镇,有灵隐山、小新寨、芭蕉林、破石头、厦片房、尼诺山等古茶树居群,分布面积亩,古茶树株。此外,还有分布在田园镇的石佛山居群、后箐居群,翁堵镇的立木山居群,勐统镇的土司贡茶居群等。据年7月开始的全县古茶树资源普查,共有11个乡镇分布着48个居群,有古茶树20余万株,高标准茶园31.4万亩。年出版的《云南行政纪实》记载:“昌宁县境内百年老茶树触目皆是。”“千年茶乡”,名不虚传。我们再来看品种。昌宁现存的古茶树种类繁多,有栽培型普洱茶、野生种大理茶、栽培型与野生型杂交的过渡型。野生种大理茶群体中,又有报洪茶、苞红茶、红裤茶、绿裤茶、白裤茶等形状优异丰富多样的种群。另有分布在漭水、耈街等地的灌木型菜花茶,分布在漭水大竹林的大叶型藤子茶。野生种大理红裤茶随着海拔由高渐低,古茶树呈现出从野生型到栽培型逐渐过渡——平均海拔米的天堂山居群属野生大理种,石佛山是过渡型明显的居群,温泉联席是野生型和栽培型各占半壁江山,海拔米的漭水黄家寨是栽培型普洱茶居群。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茶学系原主任蔡新感慨:“昌宁现存的这些古茶树是中国云南作为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和规模化种植发祥地、悠久发展历史的活见证和活化石。”昌宁大部分土壤属于性酸、缺磷、肥力中等的宜茶土壤。最优栽培区包括右甸坝子、漭水山区和温泉、勐统小坝。次区为大田坝到耈街一线,南部珠山、八甲、更戛等地。比较独特的是,翁堵镇以“富硒茶”闻名,因茶园富含硒元素,是国内土壤硒元素含量较高的地区之一。我们用时间线和数据来梳理一下昌宁茶产业的发展历程——明末清初,各茶区在选用当地良种茶的同时,陆续引进外地大叶种茶。今漭水的共裕、芭蕉林、坡脚、大竹林,温泉的里睦、鹿塘、松山等村,相继有不少农户从勐库、顺宁等地带回茶籽试种。由于品质好,价格高,市场反响好,发展迅速。光绪八年(年),勐廷寨回民杨席三首先从耿马引进黄色大叶种,在清真寺后小河边种植3亩多。后来这块地被称为杨家老茶地。民国14-19年(-年),杨席三、薛盈丰等人开始成园种植茶树,漭水、河尾、共裕、勐廷、松山、联席、温泉、里睦等地的一些农户也成片、成园开地种植,为大面积茶叶种植做了先导。当时,温泉的里睦中寨、徐家寨等地农户,茶地最多的二十多亩。民国26年,右甸镇奉县府之令,在县城西门寨山三台地建造茶园。县建设科在勐廷小学校前建立第一个县办茶、桐苗圃,面积约1.7亩。一些经商富户也转资开辟茶园。漭水河尾豪绅穆渊一家就雇工50多人住山半年,栽茶百余亩。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始终把发展茶叶作为本县经济的重要项目,鼓励和扶持农民发展茶叶生产。云抗10号、云抗14号,均为知名的优良品种。传统铁锅杀青从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后期,勐廷、漭水、里睦、松山等地新建和扩建了一批茶叶初制所,改进和安装了自动或半自动的加工机械。年4月25日,县红茶精制厂边建厂边试制生产了第一批红茶——工夫三级,结束了本县不能生产精制红茶的历史。年,曾派出茶叶干部杨德选参加国家茶叶专家组,赴非洲马里共和国指导。年,茶农李鸿昌又被选派参加中国青年茶叶研修团,赴日本茶区参观学习,促进交流。年,由国家计委和农牧渔业部确定,昌宁被列为与浙江富阳、福建安溪、安徽岳西齐名的全国首批优质农产品基地县中的4个茶叶基地县之一。自年,先后有美国、日本、德国、印度、斯里兰卡等各国专家和客商到昌宁考察,打开了一扇世界了解昌宁茶的窗口,出口量逐年增加,并摘获云南省首家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名头。自年,古树茶的春风吹起,昌宁古茶树在其中摇曳生姿,令人瞩目。有机茶园迅速发展,培育出杞木林、共裕、光山、达仁等一批无性系良种茶园。昌宁红茶叶集团公司、龙润公司、尼诺公司、勐鑫茶业、华龙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了“昌宁红”、“天堂山”、“黄家寨”、“树根地”等知名品牌。“昌宁红”茶园基地年,全县产量吨,总产值16.49亿元。到年,产量已增加到吨,综合产值翻了1.35番,为38.81亿元,茶地面积31.43万亩,20多万人种茶制茶卖茶。昌宁对古茶树的合理开发和保护也是有前瞻性的。县古茶树保护协会秘书长张子宁介绍,春茶季开采前,协会都会对茶农进行采摘技术培训。《昌宁普洱茶王树保护公约》要求,遵循“保护优先,永续利用”的理念,使其健康生长,始终保持外形姿态和品质特征,特别提出对茶王树开展的中耕、修枝和采摘等管理和利用工作,必须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严禁掠夺性采摘和菜制古树芽苞。保山市茶叶研究院段学良对此总结了六个第一:全国第一个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开发协会—昌宁县古树茶保护与开发协会;全国第一个千年茶乡—昌宁(县内古茶树群被列为保山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第一次提出分类保护的概念,将古茶树分为三大类进行分类保护;全国第一次提出保护性采摘技术:以采摘古茶树中下部为主、适当采摘顶冠叶;每三个芽头采其一;留叶采,确保叶面积指数不低于4的古茶树保护性采摘技术;全国第一个构建了技术体系,于年制订发布了《昌宁县古茶树保护与开发技术标准》全国第一个打破了茶类工艺限制,集成日光萎凋、摇青与焖黄工艺结合的古茶产品加工工艺、技术参数。春来发几枝曾经,昌宁作为茶原料输出地,长期扮演着幕后英雄的角色,如今已逐渐站到台前,古树普洱茶、古树红茶、古树白茶等方兴未艾,收获了与其品质相得益彰的名气和口碑。这里有生生不息的茶人,他们种茶、做茶、卖茶,茶渗透进日常,无处不在。茶园在传承,技艺在传承。老一辈茶人坚守,年轻的茶人创新,视野在开阔,格局在变大。因为茶,这里令人向往。因为茶,这里充满希望。
来源:今日头条 璻茶君
责任编辑:吴再忠/编辑:张鑫琳
投稿邮箱:cnxcbjs
.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ngweicar.com/ddqh/10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