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

沙田印象家乡美20


北京中科白瘕风级别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

暖春三月,我有幸来到沙田工作了一段时间。初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睹为快的内在驱动力。在山间田野、大街小巷,我通过与当地居民多层次交流接触,耳闻目染,收获不少。沙田这块风水宝地神奇无比,魅力四射,令人感慨。

沙田乡地处宁乡西部边陲,属革命老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先人们就在此地繁衍后代。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楚国,唐代属新康县,“宋元有地,宁乡所属,名为沙田,一方桃园。”根据现代沙田人写的这首《沙田赋》,沙田的历史应追溯到千多年以前。千余年来沙田乡属宁乡市辖无有变更,现境内东北与黄材相邻,西向与巷子口、龙田镇接壤,南则与青山桥镇、流沙河镇相依。横雷公路、五七公路纵穿境内,沩江的重要支流涓水蜿蜒流过其间,给这片山水增添了许多灵气。

山川凝浩气,物华启人文。充满灵性的山水和厚重的人文环境,把沙田装点得如诗如画,魅力无穷。沙田乡森林覆盖率达60%,青山怀抱,层层披绿;流水潺潺,涓水欢唱;路边河畔绿树成荫,鲜艳玫红的红叶石楠夹杂其中,万绿丛中一线红,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乡道两旁屋舍俨然,庭院整洁,鸡鸣狗吠,鸟语花香,抬眼望去,间或幢幢精致大气的别墅穿插其间,更是招人眼球,彰显地方富有;水泥道路通家入户,村民出入极为方便;沟渠修整畅通,田园山色融为一体,自然风光怡人。

红色故里革命老区

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何叔衡作为一名清末秀才,经过艰难的“炼狱”,终于走出旧学,踏上救国救民之路,成为中共“一大”代表,直至“为苏维埃流尽最后的一滴血。”

年5月初5,何叔衡诞生于沙田乡杓子冲,故居为一所普通的农舍,建于清乾隆五十年(年)。平面呈方形,坐东朝西,土木结构。有正房、左右厢房计23间,水青瓦屋面,土砖泥筑院墙,占地约平方米。平头槽门,门墩上端悬挂廖沫沙题写的“何叔衡烈士故居”七字横匾。槽门上悬挂着胡耀邦书写的“何叔衡同志故居”匾额。屋前有田园,水塘,屋后崇山峻岭,左为马里山,右为大树山。有清泉自后山而下,绕宅而流,风景宜人。

谢觉哉,年2月27日出身于沙田乡的一个农民家庭。地处村庄中东北腹地,黄砖黑瓦与四周古树相衬,更显庄重。谢觉哉少年时聪慧好学,才思敏捷,是为清末秀才。他是中共优秀党员、“延安五老”之一;亦是著名的法学家和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法学界的先导,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他曾是毛泽东的秘书,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秘书长。新中国成立后,谢觉哉曾任内务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等职。他一生不谋私利,不图虚名,廉法奉公,艰苦朴素,实事求是,数十年如一日,甘做人民的公仆。他是廉洁奉公的楷模,事实求是的典范。“为党献身常汲汲,与民谋利更孜孜”,正是谢觉哉革命一生真实写照。

“宁乡四髯”之一姜梦周同志也是从沙田走出,投身于革命的。同时,沙田也是中国早期共产党员、沩山起义首领谢南岭,“黄塘起义”首领姜亚勋、陈仲怡的故乡。

沙田乡虽是有名的革命老区,也是曾经有名的贫困乡镇。面对落后的面貌,党委政府一班人并没有气馁,他们按照“以人为本,抢抓机遇,优先发展”的思路,因地制宜,实行脱贫攻坚计划。红色旅游是沙田乡得天独厚、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党委政府充分利用老革命家的品牌优势和丰富的人文资源,积极争取各方重视和支持,强力包装、推介,加快景点开发与建设,使尘封多年的历史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主打旅游这一精品,形成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何叔衡、谢觉哉两位老革命家的风采,给沙田乡的长足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

石笋风光 神奇多彩

此景位于沙田乡石笋村,石笋村就因巨石兀立而得名,石笋风光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石山上有神仙脚印、掌印,神仙屁股坐印。石笋奇形怪状错落有致,高耸入云,十分迷人。无限风光在险风,主要景点有:石笋庵、神仙洞、神仙桥、猴子石、蜜蜂从王等。

站在山顶极目远眺,只见群峦叠翠,涓水如带,柳抱荷塘,竹掩农舍,梯田如鳞,阡陌纵横。相传青庵佛祖12岁死后,葬于石笋中。现石笋上有高1.2米,宽0.6米的石堑。当地百姓为纪念他,就在石笋旁修建庙宇,立其雕像,香火供奉,以祈求菩萨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家吉祥,人人健康。

惠同廊桥 别有洞天

惠同廊桥,又名惠同桥,位于沙田村境内,始建于光绪九年(年)。桥为平板花岗石桥,桥长22米,宽4米,高9.8米。三孔,每孔净跨5.8米。桥面,桥墩、桥栏、桥柱均由巨大石块构成。桥面上廊房为木质结构。桥头有石拱门,拱门两侧清末举人岳蔗题联保存完好。桥西联曰:“天开小画图,双流涧口泉声,断岸悬虹围柳树;客来好风景,一笠波心亭影,淡烟飞翠点瓯。”桥东联曰:“一般春梦无痕,名利走红尘,劝过客喝些茶去;今日海疆多故,神行到黄石,看传书谁上圯来。”年,毛泽东游学到杓子冲,曾在此桥歇息,对桥头石刻大加赞赏。民国十六年,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长兄玉书倡修茶亭于其上,故后也称同茶亭,今定名惠同廊桥。

坐在茶亭,凭窗眺望,远方黛山隐约,是处流水潺潺,村庄里桃红柳绿,田野中细风轻拂。室内茶香正浓,或举杯作赋,或三五闲谈,或者看古戏,评时事,或静心品茶,茶香清淡,入口神怡,细赏“小桥流水人家”之美景,好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

北有瓦房 南有沙量

世界上最早的量具出自于中国,据《史记》大禹治水的文字记载:“(禹)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撵,左准绳,右规矩,载四行,以开九州,通九道。”量具是沙田的传统产业,早享有盛名,曾有“北有瓦房,南有沙量”之称。沙田乡党委政府决定立足量具行业优势,主攻量具产业,打造亿元企业,推进兴工强乡。以量具产业为着力点,加大对工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快量具改制步伐,大打市场品牌。沙田乡现有量具企业5家,年产值达万元,得到了全面质的飞跃。湖南长沙量具厂、长沙五里堆量具厂、湖南三星机床工具有限公司已成为沙田工业的支柱。沙田量具以其优良的品质占据着中南市场,沙田量具以诚信、实力和产品质量获得业界的高度认可。

世传包点 越走越远

千百年来,“开门见山”是沙田村民们的真实生活写照。在这个偏僻闭塞的山乡,人们世代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好在风调雨顺,物产丰富,沙田人遂以五谷烹包点。

沙田包子历史悠久,带带相承。沙田包子皮薄味美,一直以来享誉三湘。老区出来的包子,味道也比较老道,充分考虑到“土”食材,忌调料味重。掀开蒸笼,一阵云雾缭绕后,热腾腾的包点个个露出圆润白净的小脸,食指轻戳,小脸立马凹下去,转瞬又鼓起来,像变戏法一般。猛地一口咬,馅汁儿黄了挨着的面粉,油盐味与面点的清甜溢满嘴中,大脑迅速做出反应:皮薄、馅香、味厚、好吃。毛泽东曾游学到沙田,何叔衡做东。毛泽东尝过包点世家吴老伯的手艺,赞不绝口。抗日战争时期,一度又是红军军粮之一,受到过部队首长和官兵的一致好评。

沙田包点虽为世传,有其独特风味,但都是“小锅小灶、小打小闹”,一时很难成气候。沙田人在思考,沙田包点人在探索一条发展之路。改革开放以后不久,沙田人穷则思变,将一身做包点的手艺带到了长沙谋生。那时沙田包点风头正起,最有名气。“长沙十家包子店八家沙田人”的盛况由此而来。

从谋生到赚钱,沙田做包点的人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如今沙田做包点的从业人员已达1.5万余人,占全乡劳力的50%以上。上万家门店遍布全国各地,还带动邻乡及周边县市3万余人从事包点行业。正由于包点行业红红火火,沙田人的口袋也越来越鼓。像李海仓、吴达求一样,如今成为身家上千万的包子铺老板有好几人,上百万的老板更多。他们在外面赚得盆满钵满,带动全乡逐步走向富裕。

时代在飞速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沙田包点传承人思想前卫,敢做敢为。他们将融合沙田包子传统技艺与现代科学连锁发展模式,以“老区老味道”为研发核心,以百年传承“蒸、恣、味”为品牌理念,倡导健康、和谐、家的价值观念,努力实现“复兴中式包点新时尚”的愿景。沙田包子品牌的创立,填补了宁乡市包子类“非遗”领域的空白,也为湖南发孝面食行业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模式,让更多的消费者得到更多的餐饮服务,感受到喜闻乐见的沙田文化。未来,沙田包点将立足三湘大地,布局长株潭,以现代工艺带动传动技艺,让沙田包点名扬湖南乃至全国,做中国好吃、健康、时尚的包点,成为中华传统美食的积极推动者。

流不尽的历史长河,在沙田儿女情深的山歌里悠悠流淌;看不尽的山川如画,在异乡游客留恋的脚步中楚楚动人,这是一片希望。背靠娄安腹地,面向长株潭经济圈……描不尽的壮丽蓝图,在沙田人们壮阔的胸怀中频频激荡。

今日沙田不再偏远,不再沉寂。

今日沙田充满活力,勃发向上。

明日沙田趁势而上,更加耀眼,将成为宁乡西陲崛起的一颗璀璨明珠。

作者简介

严争明,宁乡双江口双福村人。从教四十二年,现已退休,系宁乡市文史调研员、诗散文协会理事。弹掉尘灰,却恋文字。珍惜人生,追梦前行。

延伸阅读

寻访姜梦周烈士墓〖觅踪记65〗

寻访沙田小金佗馆『觅踪记(50)』

投稿及联系: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ngweicar.com/ddqh/611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