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

周晓虹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代际革命


网络编辑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746.html

周晓虹教授

这是一本倾注作者三十年思考与心血的著作。

年,当作者刚刚从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毕业回到南京大学任教,一场父子之间“教打领带”的日常互动在作者敏感的心头酝酿出了充分的想象。随即,写成了《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反哺意义》一文,第一次提出了“文化反哺”的概念。

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迈向了更加深入的阶段,市场的转型、家用计算机的普及与网络时代的来临,开始进一步影响到中国社会的代际关系,而作者的好友周宪教授在与同事讨论计算机应用时无意间的一句“我儿子说……”,犹如开闸之水,再一次激发了作者的社会学想象力。

年,在历经数年的研究之后,《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一文在《社会学研究》上发表,也为之后的著作勾勒了基本的轮廓。

年,在成功申请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之后,作者在全国五大城市推开了这项研究的焦点组访谈,并开始撰写《文化反哺:变迁社会的代际革命》一书,历经多年,在年初步完成课题后顺利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年,《文化反哺:变迁社会的代际革命》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问世。

年,《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代际革命》英文版由英语世界老牌的学术出版社RoutledgePress正式出版。

从年到年,这束由一对父子因心灵碰撞激起的情感浪花,在作者三十年的努力下,竟开掘成了一条汪洋恣意的大河。一条融汇了我们这个时代无数家庭和无数亲子之间埋怨、不满但更多的却是理解、欣慰和希望的大河,我们也能够感受到真正具有生命力的社会科学研究是什么样子的。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唯有经典不灭其光辉。正如RoutledgePress在推介此书时说的那样:“ThebookwillbeavaluableresourceforscholarsofChinesesociology,andalsogeneralreadersinterestedincontemporaryChinesesociety.”

我们希望所有伴随着我们国家成长的“后浪们”有机会看到此书,因为,年轻一代的努力正在改变我们这个传统深厚的国家既有的老迈和陋习,以使其终究会变得和世界上所有富有创造力的国家和民族一样活力无比!

最后,让我们一起,祝贺周晓虹教授!

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

周晓虹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当代中国研究院院长

原载

《社会学研究》年第2期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社会背景文化传承涉及一个社会如何以某种方式将社会成员共有的价值观、知识体系、谋生技能和生活方式一代代传递下去,它是文化或文明积累的基本方式,也是一个民族或社会能够不断前行的基本条件。文化传承和社会学中所说的“社会化”其实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前者涉及人类共同体如何接受先前的社会创造出的文化财产,后者则着眼于个人如何通过对人类文化的接受从一个自然人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

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不论社会发生过怎样的变化,文化传承和社会化的内容有何不同,其传递方向和教化者与被教化者的角色总是固定不变的:就文化传承的方向而言总是从上一代人向下一代人。与此相应,在家庭内部,亲代总是扮演教化者的角色,子代总是扮演被教化者的角色。亲子两代在生物繁衍链条上的前后相继性,决定了双方在社会教化上的不平等性。社会教化过程中的“父为子纲”称得上是一切文明社会文化传承的基本法则。

但是,上述法则及其天经地义的合理性自近代以来逐渐开始面临挑战。自17世纪起在欧洲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遍及全球的社会现代化运动在使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也使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态度、知识体系和社会行为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这种改变的深度和广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变得日益明显可见,以致我们常常能够从同时生活在世的两代人之间发现明显的差异、隔阂乃至冲突。早在40年代末,对社会文化变迁怀有浓厚兴趣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就对这种被称作“代沟”的现象给予了认真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ngweicar.com/ddqh/982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