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梅龙山,依然满目青翠。群山竹海之中的旅游观光公路蜿蜒而上,宛如一条玉带缠绕山间。这条陡峭山坡上辟出的“山路十八弯”,承载着湘乡市中沙镇梅龙村群众致富的希望。梅龙山曾是我党地下活动的革命摇篮,年至年,中共湖南省委机关就设在梅龙山下。这里风景秀美、地势险要,林木资源丰富,但如何尽快摆脱贫困一直是乡亲们的一块心病。
立下愚公移山志
敢教梅龙换新天
凭借这股精神
梅龙村“两委”和驻村帮扶队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征程上爬坡过坎
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脱贫87户,今年拟脱贫12户,剩余1户享受兜底保障。
梅龙村新修的梅龙山景观道路让村民及游客出行、游玩更方便。(记者罗韬摄)
没有敢啃硬骨头的勇气,就没有挖山开路的魄力;没有敢啃硬骨头的勇气,就没有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底气。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勇气,梅龙村“两委”和扶贫干部才带领群众搬掉了脱贫路上的一块块“绊脚石”,打通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两任书记修“天路”梅龙山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山坡上有丰富的楠竹,山间有层层叠叠的高山梯田,山顶有座始建于北宋政和五年(公元年)的道观。山脚下的梅龙村是原省定贫困村,面积约10.5平方公里,有29个村民小组,户人。
年,梅龙村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扶贫村。要依托旅游带动农特产品销售,从而实现农民增收,必须要在梅龙山这个天赋的资源上下功夫。然而,当时水泥路只修到不到半山腰的位置,通往山顶的只有两米见宽的泥沙路,汽车上不去,遇到雨水天气,步行都异常艰难。山上散居着65户农家,日常出行成了让他们最头疼的事。
不打通上山路,发展旅游无从谈起,但要在陡峭的山坡上开山辟路又谈何容易!“这块硬骨头必须啃。”时任帮扶队队长、村支部第一书记,来自湘潭市商务局的刘舟四处奔波筹措到资金后,年10月,两台挖机开进深山,整整轰鸣了56天挖出一条长近3公里、宽4米多的毛路通向山顶。
梅龙村新修的梅龙山景观道路让村民及游客出行、游玩更方便。(记者罗韬摄)
年3月,现任帮扶队队长、村支部第一书记,同样来自湘潭市商务局的王光辉接续奋斗,筹集多万元,硬化了这条道路。“浇灌水泥的25天里,我每天步行往山上跑,一个来回有10多公里。”回想起修路的艰辛,今年57岁的王光辉一度哽咽,最让他感动的是村民自发投工投劳,还有些老人坚持每天给施工队送茶送水。
年7月5日,路面硬化工程竣工,5.5公里的上山路全线贯通。远远望去,水泥路在丛林间盘旋而上,犹如一条“天路”直插云霄。路修通后,就要在推荐旅游资源上做文章。王光辉接连主导策划了首届“梅龙冬笋节”和“秀美梅龙我为峰”登山比赛,梅龙山风光和当地农特产品被顺利推介了出去。
梅龙村新修的梅龙山景观道路让村民及游客出行、游玩更方便。(记者罗韬摄)
“游说”37次建新房脱贫攻坚路上困难和障碍一个接着一个,只有咬紧牙关不松劲才能一一突破。梅龙村的户贫困户,大多居住在漏风漏雨的旧屋里。为了打通贫困户住房保障的“最后一公里”,镇村干部想尽了办法。
贫困户杨建华,是一名尿毒症患者,女儿外嫁,和妻子居住在一间破旧的老屋里。依照相关政策,梅龙村想为他家拆旧建新,可杨建华死活不同意,“一来筹不到钱,二来身体有病,没有气力修新房”。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呢?村上决定组织义务工,又动员帮扶责任人和杨建华的女儿赞助一部分资金。也就是说,不用出钱、出力,就能住进新房,但杨建华依然顾虑重重。
年,湘乡市在中沙镇布局易地搬迁集中安置项目,总投资近万元,新建集中安置房7栋40套。今年,40户人贫困村民已全部入住到位。(记者罗韬摄)
村干部上门做工作,吃了闭门羹;驻村干部上门,还是说不通;换了镇干部,依旧没效果。今年春季,房屋的一面墙被雨水冲垮,已经无法居住了。镇村两级干部急得团团转,几乎每天轮番“组团”上门“游说”,前后登门37次,才说服了他。
如今住在原址新建的房子里,杨建华脸上不见了往日的愁容,“还是新房住着舒心”。近两年来,梅龙村利用易地搬迁、拆旧建新、购房安置和加固修缮等方式,解决了91户人“四类人员”(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残疾户)的住房安全问题,其中有36户搬离了梅龙山。年底前,还将解决4户贫困户房屋“功能不完善”问题,届时该村将实现贫困户住房安全保障全覆盖。
年,湘乡市在中沙镇布局易地搬迁集中安置项目,总投资近万元,新建集中安置房7栋40套。今年,40户人贫困村民已全部入住到位。(记者罗韬摄)
“三顾茅庐”请能人
发展产业,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梅龙村穷,穷在没有产业。为了摆脱困局,该村一方面鼓励贫困户发展传统种植、养殖业,一方面发动村中能人带头发展特色产业,通过“能人带动+群众主动”的模式推进产业扶贫。
大专文化的入党积极分子黄炯铸,是梅龙村7组的村民。在外打拼多年的他,脑子活、有想法、有干劲。在王光辉的心目中,黄炯铸是致富带头人的不二人选。为了说服黄炯铸留在家乡发展,王光辉“三顾茅庐”,与他促膝交谈了无数次,终于打动了黄炯铸。
年9月,黄炯铸成立了梅龙农副土特产集散中心,通过线上线下两个渠道销售当地的农特产品。能人请“出山”后,还要帮一把、送一程。王光辉先后推荐黄炯铸参加了湖南省第七届电商大会、湖南省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和湘潭市村(社区)后备干部培训班,让他更新了理念、开阔了视野、助长了信心。
王光辉走访贫困家庭,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帮他们解决生活困难。(记者罗韬摄)
今年,黄炯铸注册成立了湖南秀美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农户自产的红薯粉、白辣椒、米酒以及黄牛肉、土猪肉等均贴上“秀美梅龙”品牌向全国各地销售。截至9月底,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80余万元,其中有近40万元返给贫困户。此外,黄炯铸还投资30余万元扩大农副土特产集散中心的规模,建设了保温贮存室及农特产品加工包装车间,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帮助贫困户增收。
在刘舟和王光辉的努力下,梅龙村投资建设了光伏发电站,年收益约为5万元,集体经济实现“零”突破。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意愿更加强烈了,年发放产业启动资金7.15万元,年发放产业发展奖励9.96万元,今年以物化的形式发放了12万元的辣椒苗、种子和鸡苗。能人带动效应也日渐凸显。今年,湖南秀美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与40户贫困户签订了种植、养殖收购协议,预计可带动每户增收元以上。
梅龙村新建光伏发电项目。(记者罗韬摄)
不甘贫困图自强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在村干部和驻村干部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激发贫困户斗志的同时,村里先后选派80名贫困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挣钱脱困。
更值得一提的是,湘潭军分区、湘潭地产集团、工行湘潭分行、湘潭市江西商会和湘潭市商务局等5家单位的名党员,与户贫困户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帮扶责任人以帮扶“志气”为重点,送理念、送思想、送岗位,鼓励贫困户抛弃“等靠要”思想,树立摆脱困境的信心。
潜移默化中,贫困户的思想逐步发生转变,内生动力被激发了出来,有不少贫困户依靠自己的双手打拼幸福生活。
今年52岁的贫困户何水生一家,居住在梅龙山半山腰的梅龙水库旁。年,享受危房改造政策在原址修建新房后,身体有病的他带着妻子在房前屋后、山间空地种植了柑橘、橙子、柿子、黄桃、板栗、油茶、红薯、玉米、油菜等13种果苗和经济作物,去年纯收入1万多元。同时,他还毛遂自荐当起了梅龙水库的管理员和森林防火员。
王光辉走访贫困家庭,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帮他们解决生活困难。(记者罗韬摄)
贫困户汪仲根,妻子患有糖尿病,女儿因患病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在享受相关扶贫政策后,帮扶责任人去年给他家送去只鸡苗。妻子在家养鸡,他在周边打零工,还得到了0元产业扶持奖励,年底一算,收入翻了番。今年,汪仲根回绝了帮扶责任人免费送鸡苗的好意,自己掏钱购买了只鸡苗,一家人信心满满、干劲十足。
还有攻坚克难的杨昆林、自强媳妇陈兰秀、勤劳妻子陈琼……站在梅龙山顶俯瞰民居错落有致的梅龙村,王光辉能准确分辨出贫困户所在的位置,而且每户人家的喜人变化他都能随口道来。
“全村蔬菜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了三分之一,家禽养殖数量也翻了一番。”村支部书记杨上高说,如今的梅龙村,麻将声少了,牢骚声没了。反之,开荒种菜和建鸡舍猪栏的农户多了,称颂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好的声音多了。
我们在梅龙村蹲点采访时也深切感受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凝聚的强大正能量,正引领这里的贫困户朝着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努力奔跑,他们奋斗的身影构成了梅龙山最动人的风景。
记者手记
王光辉是驻村帮扶战线的一名老兵,还有3年就要退休的他走路带风,几乎是小跑着度过每一天。问他为什么这么拼?他从不掩饰内心的想法,“在有限的工作年限中,尽全力办点实事,做点好事。”
当地群众送给王光辉“走路书记”的雅号,因为只要不外出公干或开会,他每天在梅龙村的土地上步行10公里以上。村里人碰见他,都会笑意盈盈的喊上一句“老王”。这让王光辉很开心,“从王书记到老王,说明大家把我当作自己人了。”
“走路书记”走进了贫困户心里。提起王光辉,没有人不竖大拇指。“王光辉的心思全在贫困户身上,他不光给了贫困户实实在在的帮扶,而且他努力奋斗、积极向上的精神也感染了贫困户和镇村干部。”中沙镇党委书记杨鹏说。
来源:湘潭在线
湘乡佰事通
▍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
带你免费玩遍湘乡、吃遍湘乡,欢迎来爆料!
手机:(成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ngweicar.com/lsyg/11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