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

主管机构能为冰花男孩做主么受捐30


■文

琢磨先生?新锐经济学者,中产阶级代言人

给琢磨打Call

贫穷和苦难从来不应该是赞美的对象,一个人回首往事可以把吃过的苦当做励志的资本,而媒体绝不应该仅仅停留于此。

学生们愿意为了罗西娅而承担一点儿责任,但在面对广泛的全球性问题时,他们就不免有些泄气了。

最终解决问题,还是要整合政府的资源,从学校的设立到师资的配备都应该给予扶持。

央视新闻上周报道了一则新闻:一个云南鲁甸县转山包小学三年级学生,从家到学校要走4.5公里,父母在外务工,因为当地温度非常寒冷,孩子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学校,头上沾满了冰霜,这个情景触动了很多人,所以大家称他为“冰花”男孩。央视新闻转述网友的评论说:你吃的苦,将会照亮你未来的路。

这句煽情的语言让人觉得颇为尴尬,老少边穷地区的教育条件要改善,而不仅仅喊一句口号了事。贫穷和苦难从来不应该是赞美的对象,一个人回首往事可以把吃过的苦当做励志的资本,而媒体绝不应该仅仅停留于此。很快,央视新闻号召大家捐款,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捐助了30多万。你知道大家为什么这么愿意捐助一个鲜活的个体吗?

《贫穷的本质》这本书里记录了一个宾夕法尼亚大学做的实验,研究人员邀请参加实验的学生首先看一份传单,然后请他们为“拯救儿童”这个慈善机构捐款。传单有两种类型,有些学生看到的传单是这样的:

马拉维的食品短缺影响着超过万儿童;在赞比亚,自年以来的严重干旱已导致粮食产量下降42%。因此,万赞比亚人将面临饥饿;万安哥拉人(占安哥拉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已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超过万埃塞俄比亚人急需食品援助。

另外一些学生所看到的传单上画着一个小女孩,还有这样一些文字:

罗西娅是一个来自非洲马里的7岁女孩,她过着极度贫穷的生活,甚至面临着挨饿的危险。然而,您的经济援助将会改善她的生活。有了您以及其他好心人的支持,“拯救儿童”将与罗西娅的家人以及社区里的其他人一起帮助她,让她能吃饱饭,接受教育,具备基本的医疗及卫生常识。

看了第一份传单的学生平均每人捐了1.16美元。和第一份传单不同,第二份传单展现了一个而不是数百万人的困境,看了这份传单的学生平均每人捐了2.83美元。这样看来,学生们愿意为了罗西娅而承担一点儿责任,但在面对广泛的全球性问题时,他们就不免有些泄气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更愿意给一个具体的个体捐款,而不愿意为一个普遍的现象捐款的原因。但就在大家纷纷慷慨给这个“冰花”男孩捐款后,又出现了另一件尴尬的事情。

这个“冰花”男孩只得到了元的捐助,当地教育局局长回应说:社会各界的关心要让该区域内类似“冰花男孩”们分享,都感受到关爱。那么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如果是别人指定要捐给这位“冰花”男孩,当地教育部门有无权力越俎代庖,比如基于“一个穷孩子忽然得到这么多钱不一定是好事”,或者“我们都是为了这个孩子好”这样的理由,就直接决定怎么分配了呢?

原则上来说没有,因为你觉得一个穷孩子忽然有了钱不一定是好事,你是基于什么来判定的呢?因为这些都是你的猜想嘛。如果是专项捐款,主管机构如此轻易地想当然处理,那么信任何在呢?在中国当下慈善被就互信度很低的情况下,当地主管机构的处理方式明显是欠妥的,这里面有这样几个问题。

首先,在号召捐款之前就应该说明,该项捐款的援助范围和对象。而不是轻易发起一个捐款,最后一看钱太多了,就“替人着想”。就是要替人着想,也必须要经过捐款人同意,比如可以征求大家意见,这笔钱该怎么处理更为妥当,而不是单方面决定后,仅发个通知了事。主动提前沟通是负责,被动事后解释是问责,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件事。

其次,捐款后的明细必须要公开,如果账目不透明,则捐款无意义。打开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网页,点进以“冰花男孩”形象作为背景的“青春暖冬行动”,其中对于善款的来源情况有着详细的记录,对于善款的去向即使用情况也有相关的新闻报道,但并未见有每一笔钱款用途明细详单。主管部门不要觉得这件事不值得做,对于表达爱心的每一分钱,都不应该辜负。

最后,捐款对于改善老少边穷的教育问题,可以说是杯水车薪。这只能解一下燃眉之急,最终解决问题,还是要整合政府的资源,从学校的设立到师资的配备都应该给予扶持。除了在分配捐款这件事上积极,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改善,而不是每个学生揣着块钱,嘴上说感受到了世界的爱。

捐款这件事,是这世界上最无私的一种善意表达,而如何处理捐款,如何监管捐款,如何保持公开透明,很显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内容转载自







































告别白癜风舍我其谁
西宁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ngweicar.com/lsyg/163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