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

马里马里文化村,带你探秘沙巴原始部落的生


一部电影《赛德克·巴莱》,揭开了生活在原始森林中的原住民的神秘面纱,片中原住民血液中流淌着的坚毅、勇猛、宁死不屈的精神深深震憾了我。随着社会的发展,原住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已经越来越少见。在马来西亚的沙巴,有一个聚集五大原住民的的马里马里文化村,村中依据各原住民的传统风格复原了其建筑,结合原汁原味生活状态的展示,充分展现了沙巴土著居民的部落文化。在马来语中,马里马里是“来嘛来嘛”的意思,取欢迎游客参观之意,正是如此,我才有机会走进这个原住民聚集的村落,感受原始而粗旷的原住民生活。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仅东马沙巴州就有32个民族之多。虽然如今沙巴人口最多的是华人,但仍然保留着许多原住民的文化。驱车仅需半个小时就来到位于亚庇郊外的马里马里文化村,这其中有原住民人数最多的卡达山杜顺族,以及生性凶悍的毛律猎人头族等等。尤其是毛律族,在早期有猎取人头的习惯,成年男子必须砍下敌人的人头,才能证明是个真正勇猛的男人,而且砍下的人头越多,越受人尊敬。

来到马里马里已经接近黄昏,因为这里采取的是游客预约制,所以我们是当天最后一批预约的游客,游客人数不多,我们这一批只有我们外加两名游客,在等侯进村的时候,金色的夕阳从密林中洒落进来,将身着长裙的小伙子笼罩在金光之下,只见他手持乐器,悠闲地弹奏着乐曲,给人一种宁静安祥的感觉,宛如丛林中的精灵。

进入文化村,穿过密林中的一座吊桥,就来到了第一个部落,卡达山杜顺族的村庄,安静的村口竖立着人形图腾,让人感觉到既神秘又紧张。这是沙巴第一大原住民族群,其实是由卡达山族和杜顺族联合而成,主要从事打猎,水稻、旱稻的种植。每年五月的丰收节,是卡达山杜顺族最重要的节日。

在卡达山杜顺族的村庄,除了可以了解到他们的生活习俗,还能品尝到米酒和特别的竹筒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现场学习制作竹筒饭。

现场制作的竹筒饭,热腾腾带着竹子的清香,一口下去妙不可言。

紧接着来到龙古斯族。龙古斯人的特色是居住的房屋,这些用粗糙木柱和剖开的竹片以及捶打过的树皮建成的房屋,随着家族的发展,一间挨着一间续建,房屋越建越长,称之为“长屋”。在长屋里,工作人员会现场演示如何“钻木取火”。和我们传统的钻木取火不一样,他们是用竹片来回摩擦而生火,大约1分钟,只见竹絮间冒起青烟,轻轻吹气,火苗便窜了出来。

在伦达耶族,伦达耶人擅长树皮处理,他们的房屋除了支撑木柱外,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利用树皮建成的。

巴夭族有两大类,陆上巴夭族被称为“东方牛仔”,以饲养小型马和水牛闻名,他们很喜欢为小马打扮;海上巴夭族被称为“水上吉普赛”,其手造彩船非常出名,每年4月在仙本那还会举办彩船节。

巴夭族的一种传统食物,就是先打好米浆,再用打了细孔的椰壳盛着米浆放到油锅上,米浆透过细孔流到油锅内,炸成一丝丝的,然后折成三角形。这个饼香香脆脆很美味,可以现场学习制作。

印像最为深刻的当属毛律猎人头族。进入这个部落会比较特别,要想入内参观,必须派出一个代表去和毛律人的族长谈判,对方要查看你是否携带危险品,再互相用右手搭肩,用原始的沟通方式交流,族长同意后才可以进入。这从侧面反映出这个原始部落的凶悍和不友好。

男子身前的剑即为猎取人头的工具,当然,进入现代社会,猎头的行为是犯法的,已经不可能再存在了。

除了猎取人头,毛律族还擅长吹箭,工作人员会示范教游客如何吹箭射中由椰子壳制成的靶心。

在马里马里,不光能动手、动腿,还能动嘴,全方位参与其中,沉浸其中,这是国内某些景区所不能比拟的,而且在村里的气氛非常棒,有神秘、有刺激、有温馨、有欢乐,一杯醇香的米酒下肚,

毛律族的帅哥们还会给参观者画纹身,特别用植物汁液制成的颜料,可以保持一周左右。其他还有各种具有原住民风情的图案,每个人画的都不同。真想不到这些凶悍的毛律族帅哥,居然个个都心灵手巧。

参观完各民族的房屋,还可以欣赏一场原住民的民俗歌舞汇演,非常之精彩,而且演出完后可以上台与演员们合影留念,最后还有一餐沙巴美食自助餐等着你。可以说整个行程就是在吃吃喝喝的同时,体会到了不一样的风俗民情,真的是不虚此行。

走进马里马里文化村,时光在这里倒流,作为新兴文化游的一份子,无论是情侣、亲子、家庭、朋友都可以在其中找到乐趣,除了满足大脑对知识的渴望,更能满足味蕾对于旅行的需求。希望下次来沙巴的你,脑中不仅仅有“海岛”,更有神秘的“马里马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ngweicar.com/lsyg/744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