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

我的马里烤酒匠生活


作者简介:朱河,年出生于四川省内江糖厂,就读于四川省轻工业学院发酵专业,后就职于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后到非洲工作。

今年是我在马里的第24个年头,24年,足以改变很多事,岁月蹉跎,美人迟暮,而我也从一个年轻小伙变成了中年大叔。现在想想,曾经的热血与梦想,执着与迷茫,全都奉献给了非洲这片土地,身边的中国朋友来来去去,而我,依然坚守在这里!

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朱河,祖传熬糖烤酒技术,“烤酒匠”在四川方言中,是指做酒的技术人员,所以我就顺理成章地接了班,毕业之后,在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从事酒类研究工作,从年开始,我在马里的一家酿酒厂担任技术指导工作,直到现在。

马里是西非的一个内陆国家,我们的工厂位于马里首都巴马科,专门生产各种酒。

由于土壤和气候的原因,这里的蔬菜很少,更不要说葡萄了,所以酿酒的原料都是从法国、阿根廷、西班牙和德国进口的浓缩葡萄原汁,再发酵成葡萄酒。

因为我之前一直从事的就是酿酒这个行业,所以在马里的工作不算太费劲。总体来说,有两个难点需要克服。

第一是电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在非洲,停电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一停电,整个发酵过程就会受到影响,这个和国内的情况完全不一样。最开始遇见这种情况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懵圈了,不过情况多了,我就琢磨出经验了,所以每次的发酵工作,酵母的种类,份量,原料的配比,PH,温度等都要控制好,否则,一点不对,酒的口味就大变样了!

第二就是机器的问题,技术有了,机器跟不上,一切都是白搭。葡萄酒的发酵过程,对温度,ph值和空气的要求非常严格,况且现在一次流水生产的量也很大,所以假如出了什么差错的话,会很难弥补,资源浪费也会很严重。

这里要非常感谢我的前任老板,他接受了我的建议,决定拿出三百多万人民币改进设备,换了全套的全自动发酵罐,以提高酒品的质量,现在20年过去了,这些大家伙们仍然状态良好,并继续工作。

而我每天的工作,就是根据天气及相关销售状况,安排好每天的各种酒品配料,然后交于员工进行生产。

检查发酵情况,每天测量浓度,温度及PH值,取样分析。

这就是我们的产品,红白葡萄酒,金酒,威士忌,劳姆酒,白兰地,pastis,俄得克等近四十多种,当然,决不是假酒,只是为了适应马里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的各种品种的酒,在当地大小超市都有售,所以,马里的中国兄弟们喝的酒,有可能就是我们工厂里的哟!

如果说,我能在马里扎根定居,一个重要原因是专业技术对口,那么另一个原因就是马里美丽的风光和可爱的人儿!

马里的历史十分悠久,素有西非文化摇篮“之称,有号称人类历史上10大富豪之首的皇帝曼萨·穆萨,

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城廷巴克图,

同时,马里也是非洲鼓的起源之地。

我在马里20多年,收获的都是满满的感动,当地人的热情好客,坦诚直爽,让我很快地融入了当地的生活。最开始的时候,我刚来工厂干活,开车送货,车经常在半路坏掉,马里的兄弟们,不论认识不认识,都会非常主动地帮我过来修,经常就是好多人围在车旁,出谋划策。这样的热情,陪我度过了最开始陌生而疏离的一段时间。

还有工厂里的各种电工焊工师傅们,经常陪我加班解决问题到很晚,他们虽然有些懒散,但大部分时候都非常踏实地工作着,很多兄弟都是大学毕业生,但干着繁重的体力活,仍然十分满足。

当然,在马里生活了二十多年,难免有一些不顺的事情,各种人的刁难,各种力所不能力的时刻,仍然很多,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背后的家人,想起我的老婆和女儿,她们理解我,支持我的事业,最让我感动的是,跟随我到非洲来生活。有这样贴心的家人,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奋斗呢?

很多兄弟在非洲,都是为了赚更多的钱,为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为此远离故土,忍受种种孤单与寂寞,甚至面临生命威胁。短暂的相聚,长久的分离,我见证了身边朋友的起伏过往,有辛酸,但更多的都是收获,愿每一个在非华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愿每一位兄弟都能爱情事业双丰收!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湖南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ngweicar.com/rdmz/6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