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如果是乌军和俄军在开阔的平原面对面排开进行对决,乌军大概率是赢不了俄军的,这一点乌军知道,俄军也知道。但是在眼下的俄军战争之中,俄军作为进攻方,却不得不陷入与乌军的城市攻防之中,这就给了乌军可乘之机。
如今乌军的战略就是基本放弃城镇周遭的开阔地,而是猬集在东乌各大城市之中,以经营多年的大量防御阵地为核心,给俄军前进的脚步上制造一个又一个的障碍,以此来消磨俄军的实力和锐气,然后在找准机会进行反攻。目前看来,凭借顿巴斯地区的诸多城市群和乌军精心构筑的防御体系,乌克兰此举的确取得了一定成功。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在当初的马里乌波尔还是在现在的巴赫穆特,装备、人数都要占优势的俄军往往不得不困于坚城之下数月之久,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乌军不仅可以依托城市拖慢俄军前进的脚步,还可以牵制俄军大量兵力,使得本就兵力不多的俄军更加捉襟见肘。而反观俄军则不得不在一座座大小城市之中陷入与乌军逐个街区甚至逐栋楼房的争夺之中,不仅其装甲洪流的优势无法发挥,而且人员也会遭到很大的损失。
目前根据美国方面的消息,俄军包括东乌武装瓦格纳武装等总的阵亡和负伤总数应该已经达到了15到20余万。可以说,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俄军不仅损失了相当的人员和装备,而且在战争中也没有什么太大的进展。
不过,好在俄军之中还是有“能人”的,在经历了如此巨大的伤亡之后,俄军终于还是摸出了一些门道。以往,大大咧咧的“战斗民族”在进攻乌军之时,都会选择直接进攻乌军正面的防御阵地。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居高临下,以逸待劳的乌军经常能够从容地进行应对。巴赫穆特之战的前几个月就是如此,如今俄军的行动无疑已经证明:对乌军进行正面强攻的性价比的确不高。
不过,在巴赫穆特鏖战的瓦格纳武装前不久终于发现,尽管乌军正面防御阵地修建得固若金汤,基本已经可以说是“要塞化”了,但是乌军重兵驻守的城镇的四周往往只能依托一些小型村镇和河流等进行防守,只要俄军从两侧发动进攻,这些中小型乌军据点就会很容易易手。
巴赫穆特的红山堡垒以红山村为基础构建,号称“坚不可摧”,但是在瓦格纳的重炮面前还是很快易手
所以,目前瓦格纳在巴赫穆特的打法就变成了这样:正面俄军只用部分力量进行佯攻,以吸引乌军的注意力。俄军真正的进攻方向则是城市周围的小型村镇,然后俄军通过将城市周围的乌军据点一一拔出,就可以对巴赫穆特形成包围之势,城内乌军也就成了一无补给,二无援兵的“翁中之鳖”,这样一来,正面进攻的俄军就可以轻取胜利。
得到了这一战法的启发之后,俄军可以说终于释放了真正的战斗力。目前有消息称,俄军已经对巴赫穆特和阿瓦迪夫卡两大乌军的所谓“要塞化”的城镇形成了三面包围,很有可能即将会取得了难得的重大进展。
而乌军对这样的“新战法”其实没什么好方法进行应对,因为相对于强大的俄军来说,几乎全靠西方支持的乌军不仅训练不足,弹药少,而且坦克等可以用于主动进攻的重型装备也不多,一旦离开苦心经营的城市的话,那么在面对身经百战的俄军和瓦格纳武装的时候很难有胜算。所以城内的乌军就只能坐看俄军一个一个将周围的“钉子”拔掉,最终陷入被动。
不得不说,俄军的这一战法的确达到了关键点(因为确实好用),被俄军穿插之后的乌军将不得不龟缩在东乌城市群的一个个的“孤岛”之中,时间一长,这些乌军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军”,最终必然被放开手脚的俄军各个击破。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ngweicar.com/xzqh/13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