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怎么样 https://m.39.net/disease/a_9237621.html大家好,今天恩恩和大家聊一聊:郑和航海史无先例,到达非洲!
郑和在第四次出使中,要完成比前三次出洋多得多的使命,其中以完成对非洲沿岸国家的访问为当务之急。要想做到这一点,就不能沿印度洋海岸西行,必须另辟蹊径,开辟横渡印度洋直达非洲的新航路郑和的船队前三次下西洋所经过的航线,对于许多老船工、老水手来说并不陌生。
他们当中有不少人是在福建当地招募的船老大,以前就在漂洋过海的商船上干过,不止一次前往东南亚、西亚的港口,他们的航海经验对于郑和船队的顺利航行至关重要。但是第四次下西洋,对于许多人来说,却是闯入了一片完全陌生的海洋了。
郑和在与王景弘经过了周密的调查研究之后,决定采取从小葛兰径航东非沿岸的木骨都束的方案。于是,在送走分赴西亚各国的分舟宗后,郑和率领船队从古里来到小葛兰国。
在小葛兰国,郑和为船队横渡印度洋做了最后的准备,对船舶进行维修,又给船队补充了一些副食和淡水,趁着印度洋上的东北季风正盛之际,从小葛兰扬帆起航,开始了横渡印度洋的壮举。
首先到达的国家是溜山国,即今马尔代夫。溜山国位于锡兰山西南海里的海域里,由露出水面及部分露出水面的大大小小近个珊瑚岛组成,是印度洋上的“千岛之国”,这里是郑和船队横渡印度洋的必经之地。
郑和使团成员马欢、费信、巩珍等对溜山国作了如下的记述:溜山国,番名牒斡,无城郭,倚山聚居,四围皆海,如洲渚一般。地方不广,海中天生石门一座,如城阙样,有八处比较大的岛礁,称八大处,或曰八大沼。巩珍《西洋番国志》中说:“其余小溜,尚有三千余处,水皆缓散无力,舟至彼处而沉,故行船谨避,不敢近此经过。
古传弱水三千,即此处也。……行船者或遇风水不顺,舟师针舵有失,一落其溜,遂不能出。”巩珍此处提到的“弱水”,即指海流突然变换流向所形成的巨大的漩涡,会将航经此处的舟船卷入海里。“弱水”在明朝的记载中也称“软水”,在明万历刻本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就有一幅郑和端坐在船上的插图,图框有一行文字曰“软水洋换将硬水”,此“软水洋”就是指溜山国之危险海域而言。
结束对溜山国的访问后,郑和船队从官屿出发,径向着非洲东岸驶去。起初的航程很顺利,船队犁海而行,随着时间的流逝,那神秘的非洲一天天靠近了。不料在整个航程走了将近一半时,船队遇上了暴风。
面对暴风雨的肆虐,郑和临危不惧,镇静地指挥各船掌稳船舵,迎着巨浪,利用船体坚固、高大宽广的优势,劈波斩浪而行。在晃荡得厉害的船舱中,众人已点燃妈祖像前的香烛,默默地祈求天妃娘娘显灵搭救。
对天妃的虔诚信仰,鼓舞了大家战胜风暴的斗志,经过众人奋战,加以宝船庞大坚固、性能优良,船队总算抵御住了这次突如其来的暴风的袭击,安然无恙地渡过了危险。
经受了暴风雨的洗礼,郑和船队在经过前后近20个昼夜的航行后,终于完成了横渡印度洋的壮举,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大陆。
从船上往陆地上望去,郑和他们看到,这里到处是荒山秃岭,寸草不生,天气炎热,水源缺乏,干旱极了。于是他们决定登岸去寻找当地居民,搞清楚这儿究竟是什么地方。他们见到了当地居民,这里的居民身材矮小,皮肤黑色,头发卷曲,上身裸露不穿衣服。翻译用阿拉伯语问话,他们都摇头表示听不懂。
原来,这儿不是阿拉伯半岛,而是红海的西岸边,内地连着广袤的大陆郑和和他属下的官员上岸,登高眺望,只见西方天际,隐隐约约有层层山峦。
郑和同部下商量说:“记得过去来中国访问的各国使臣中,也有相貌类似这个地方的人,叫什么木骨都束国。问他们国家在什么地方,他们说不清楚,只告诉是在离中国很远很远的地方。现在,我们既然已经到了这里,索性再向西南开去,看看究竟会到什么地方。”大家都点头表示同意。
船队出了红海海口,绕过大陆的东北角,继续向西南驶去。这时,船队航行在赤道附近,天气越来越热,迎面吹来的海风好像热蒸汽似的使人透不过气来。
只有到了夜间,暑热才稍稍减退一些。那些在船上守望的导航人员,发现明亮的北斗七星快要落在海平线以下渐渐看不见了。有经验的水手知道,他们已经越来越靠南边了。可是右岸神秘的陆地,还一直向南延伸,好像没有尽头—原来这块陌生的大陆就是非洲。
郑和的船队沿着非洲的东海岸向南航行,首先到了一个荒凉的渔村,叫作哈甫泥(今索马里的哈丰角),接着到了一个荒凉的村落。当地居民以标枪和盾牌为武器,骑着单峰骆驼,有的骑大象而行。这里的大象皮肤灰黑色,双耳较小,身躯高大,和印度的大象有些不同。又航行了三天,他们到了一个国家,叫作木骨都束,即今日东非索马里的摩加迪沙。
索马里有“非洲之角”之称,位于非洲最东部的三角形半岛上,好像一个犀牛角突出在印度洋与亚丁湾之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三面临海,沿海是狭长的冲积平原,气候终年高温,干旱少雨。
当时,木骨都束还是一个滨海小城,用大石堆成的城墙呈不规则的四方形,有军队守卫。居民住房一般也是用石块叠成的,高的有四五层,上面住人,下面用作厨房和厕所。
这里天气十分干旱,有时,一连好几年都不下雨。为了解决饮水问题,当地人开凿深井,上面架起辘轳,用羊皮袋汲水。城外一片旷野再远是黄红色岩石的荒山,土地非常贫瘠,草木稀少。
虽有一些田地,种些粮食,但因天旱,收成极少。当地居民养的牛、羊、骆驼、马,也因缺乏水草,只好吃晒干的海鱼。当地出产乳香、龙涎香,还时常可以见到有非洲豹出没。
木骨都束是郑和使团访问非洲的第一站,郑和刚刚踏上非洲这块神秘而陌生的土地,就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因为在非洲的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之多的中国人来访,也从未见过如此巨大的船舰和如此庞大的船队。
原来,早在年,木骨都束和邻国卜剌哇(古国名,在今非洲东岸索马里的布拉瓦)、麻林地(古国名,在今非洲东岸肯尼亚的马林迪一带,也有学者认为是坦桑尼亚的基瓦尔)一道,派遣使者访问过中国,得到明朝的国书和赠送的礼物。木骨都束国王闻听郑和船队来访的消息,欣喜异常,立即派大臣将郑和一行迎入王宫,给予最高的礼遇郑和向国王和王妃赠送了中国的丝织品、瓷器和茶叶。
郑和访问非洲,除了要使明朝的声威远播,其经济上的目的,就是开展贸易。以郑和船队先进的航海技术,完全可以驶过好望角,与欧洲人建立航海贸易关系。但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欧洲还相当落后,对欧洲的毛织品、酒类等物产也不感兴趣,反倒对非洲的龙涎香等香料、象牙和野生动物更感兴趣。
所以,郑和船队这次在木骨都束开展贸易,在货物的品种、数量,贸易的规模,以及同当地商人、居民交往接触的程度上,都是史无前例的。
离开了木骨都束国之后,郑和又依次访问了卜剌哇(今索马里东南岸布拉瓦)、竹步(今索马里南部朱巴河口的准博)、麻林(今肯尼亚东岸的马林迪)等国。
由于这里接近赤道,白天烈日凌空,阳光直射,人站在太阳底下却几乎看不见影子。夜晚,船上异常闷热,可以听见岸上丛林中不时传来野兽出没咆哮的声响。船队穿过赤道,向赤道以南更遥远的地方驶去。
据《明史》卷记载,卜剌哇国“与木骨都束接壤。自锡兰山别罗里南行,二十一昼夜可至”。“其国,傍海而居……少草木,亦垒石为屋。有盐池,但投树枝于中,已而取起,盐即凝其上。俗淳,田不可耕,蒜葱之外无他种,专捕鱼为食。所产有马哈兽,状如獐;花福禄,状如驴(斑马);及犀、象、骆驼、没药、乳香、龙涎香之类”。竹步国“所产有狮子、金钱豹、驼蹄鸡、龙涎香、乳香、金珀、胡椒之属”。
郑和船队携带大量的金银、丝绸、锦缎、瓷器、漆器等,与非洲这些沿岸国家开展了广泛的贸易活动,换取了大量的龙涎香、没药、乳香、象牙等当地特产,以及一些像“麒麟”(长颈鹿)、斑马、狮子、犀牛、金钱豹、驼蹄鸡之类的奇珍异兽,并同当地人民建立了友好的联系。
郑和本想继续南航,进一步了解这个神秘的大陆究竟有多大,可是,麻林地人劝阻说,再往南走,可以到桑给巴尔(今坦桑尼亚的一部分,在东非印度洋沿岸,由桑给巴尔、奔巴两岛和附近小岛组成),那里尽是连绵不断的荒野,内地都是原始森林,林中毒蛇猛兽出没,人迹罕至。
除此之外,船队出航的时间太久,长期的海上航行,炎热的气候,风浪的颠簸,恶劣的生活条件,许多水手士兵都病倒了。船队中开始出现烦躁不安的情绪,也有人抱怨发牢骚,许多人都盼望早点儿返航。
在今天的布拉瓦郊区还有一个很大的村庄,叫作“中国村”,又名“郑和屯”。据说当年郑和使团曾来过这里,这个村子的名字就是为了纪念郑和的来访。这些非洲国家,正是由于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开辟了新的航线,勘察清楚了海道,从而首次派遣使节来到中国,与明王朝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和贸易关系。
因此说,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它为中国和东非沿岸各国开启了互相认识的大门。
今天小编先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了,更多历史趣闻,请继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ngweicar.com/xzqh/13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