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

分享经济研究中的社会学分析视角


■来源:管理学季刊

■编辑:小计量

一、引言

随着源于美国硅谷的爱彼迎(Airbnb)和优步(Uber)的巨大成功,协作消费或分享经济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Konrad&Mac,;Lashin-sky,;Martin)。时代杂志甚至认为,协作消费是“改变世界的十大观念”之一(Walsh,)。以协作消费而实现的分享经济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行业已经兴起。这些潜力包括:第一,通过再循环领域的协作消费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公平和正义;第二,提高现有资源的社会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可持续消费;第三,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就业压力;第四,增强社会整合度。笔者在这里所讨论的分享经济不是威茨曼所说的“shareeconomy”(Weitz-man,)或李炳炎所探讨的共享经济(李炳炎,,)(他们主张对初级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改革,让员工更多地分享公司的利润),而是博茨曼和罗杰斯所说的分享经济(sharingeconomy),它指的是借助点对点(peerto-peer)的互联网互动平台而实现的协作消费(collaborativeconsumption),即借助互联网平台而实现的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物物交换、租赁、贸易、出租、馈赠、互换等协作方式而实现的对闲置或未充分使用的资产、技能、时间等资源进行再利用或分享的消费模式。协作消费让人们有机会去超越所有权的限制,实现对资源的使用权的共享。在这种意义上,分享经济(共享经济)与协作消费是被人们互换着使用的概念(Martin,etal.)。

协作消费或分享经济具有许多具体的形式。但它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理查森认为,分享经济通常有三个要素:第一,在线平台,即一种数字化平台或中介,它可以减少把许多不同的潜在消费者和生产者连接起来的成本,并有助于增加供给和消费者选择,从而降低价格;第二,点对点或个人对个人(peer-to-peer)的直接联系和交换(不需要中介居中协调,但有例外,如Zip-Car不具有这个特点);第三,它立足于准入型消费(access-basedconsumption)(Bardhi&Eck-hardt,),即消费者购买某种资源或服务(如客房)的特定时段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但也有例外,如人们之间的物品交易市场,如Etsy)(Richardson,)。由此可见,分享经济或协作消费是一个内涵并不严密的概念。但是,在上述三项特征中,只要符合两项,就可以界定为分享经济或协作消费(Richardson,)。与理查森的不完全定义不同,笔者认为,分享经济是一种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中介作用,通过盈利或公益的形式而实现的提高闲置资源的社会利用率(基于P2P,如共享住宿)或减少潜在的资源闲置率(基于B2C,如共享单车)的一种具有广泛的社会准入性的资源循环使用模式。

迄今为止,国内学术界主要把分享经济当作一种经济和商业现象来看待。但这种看法显然并不全面,分享经济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也可以以社会学视角对其进行研究。但是,在国内现有的关于分享经济研究的文献中,用社会学视角进行研究的成果还比较少。为了从社会、文化层面加深对分享经济的理解,我们有必要从社会学角度对分享经济进行研究。为此目的,有必要借鉴西方学者从社会学分析视角对分享经济研究取得的成果。本文的目的,就是对这些社会学分析视角进行梳理和分析,并试图提出适合中国情境的关于分享经济的社会学理论视角。

二、分享经济研究的六个社会学分析视角

在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同时采用多个社会学分析视角来研究分享经济。例如,分享经济形成的动因,既可以用文化的视角来分析,也可以用社会创新的视角来分析,还可以用技术演化的视角来分析其技术动因。尽管如此,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逐一对这些视角进行梳理。

1.文化的视角

用文化来解释某种经济或社会现象的根源,在社会学领域有着悠久的传统。例如,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韦伯就从新教伦理的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何以在西方兴起而不是在东方社会兴起的文化根源。这种文化分析的视角也被学者运用于分析分享经济兴起的根源。学者们认为,分享经济或协作消费是对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的一种文化反弹以及相应的经济实践上的修正。人们从事分享经济,乃是在实践一种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消费的价值理念。

博茨曼和罗杰斯认为,协作消费起源于人们对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所造成的过度消费、资源浪费和不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回应。因此,驱动它发展的文化根源是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首先是价值观的转变。消费者开始觉悟到,地球资源的供应是有限的,高消费的现象不可能永远地维持下去……这种觉醒促使我们重新构建更牢固的集体生活”(博茨曼和罗杰斯,:58)。但它的兴起不是要去替代产权观念和个人主义价值,而是在给个人带来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合作。协作消费所涉及的合作,并不以伤害人们的个人主义为代价,相反,它引导人们与生俱来的分享。协作消费不是逼迫人们放弃什么,不是建立在人们牺牲自己的自由或钟爱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它是一个开放式的自由共享的生态系统。它是随着世界各地几亿人的不断参与而成长起来的社会运动(博茨曼,罗杰斯,:8-15)。

曼恩也认为,美国社会先后出现了两种与消费有关的文化。一种是消费主义的文化或超级消费主义。它导致过度消费和负面环境问题,同时也衍生出一些负面的社会文化后果。作为对消费主义的反应,美国又出现了反消费主义文化或反消费运动,提倡减慢生活节奏,奉行简单生活,减少物质消费。这种运动是对消费主义的一种反弹和抵制,但也会带来对市场和经济的伤害,同时它对参与者的道德要求过高,要求人们为了环境价值而在生活方式上做出退让或牺牲。但让大众放弃他们已经适应了的生活方式,会比较困难。协作消费则是介于消费主义和反消费主义之间的消费文化,它代表一种新的趋势(Mun,:7)。

皮西塞里等学者试图通过分析价值如何影响产品服务系统的选择、采纳和扩散来分析价值观念在推动协作消费形成发展中的作用。他们所研究的对象是在线平台E







































曾任全国白癜风专家
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ngweicar.com/ddqh/158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