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马里 > 当地气候 > 话题酒泉特色小吃名录,瓜州这道菜在其
当前位置: 马里 > 当地气候 > 话题酒泉特色小吃名录,瓜州这道菜在其
酒泉的特色风味小吃具有多层次、多品种、花样繁多、贫富皆宜的特点。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风味小吃。具有浓厚的农耕社会的特点,一曰土,二曰廉。土,是说酒泉特色风味小吃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和农家风味。廉,是说酒泉特色风味小吃小吃就地取材,没有名贵的原料和繁杂的制作工艺,简单易学,故物美价廉。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
下面就将酒泉特色风味小吃作一介绍
香酥火烧——这是一种取烧饼与京式点心的特点,将点心馅与食油和于面中,入火鏊烤炙而成。色呈浅黄色,大于点心,小于一般烤饼,最好是在饭馆中乘热食用,酥软香甜,油而不腻,作早点夜宵皆宜。清真火烧则用葫麻油配制。
油酥馍(也叫糖酥馍)——用烫面投入姜黄,红曲等味料,通过揉:卷、盘、压等技艺,形呈扁园,有层次,中间凹下置糖浆适量,园周面层盘绕,面上洒白糖粒,入鏊烧炙,色黄鲜亮,味酥香甜;冷热皆可食之,多在街头巷尾叫卖。
油塔子
油塔子一开水烫面,然后掺入发面,射入食油,揉多次,醒面适时,擀成薄饼,抹油一层,撒上油面子,卷成筒状,切成均匀的面剂,再拧成螺旋形塔状,上笼蒸制,出笼后,放入园形木制笺内,盏上油布,上市出售。色呈深黄,一捏渗油,食用时,夹入盘中,提顶一抖,便绽成薄条片。其味酥软油香,适口不腻,冷热皆宜。热食更佳。叫卖时喊“热油塔子”。
油老鼠
油老鼠——兑好的面做皮,包入热葫麻油拌成的散状油面,象包饺子似的捏成老鼠形状,上笼蒸制,出笼后面呈白色,心是焦黄,味香适口,冷食更佳,多在正月十五食用,馈送亲友亦称佳品。
甜水面蒸馍(也称罐罐馍)一一不加盐糖等佐料,面团要揉多次,成长圆形尖顶,上笼蒸熟色白亮为佳,食用松软,耐嚼慢咽则有天然麦香,切片夹卤肉,其味更佳,其品吸水性极强,一经开水浸泡,即成海棉状,是喂养婴幼的佳品,亦最宜老人食用。
油锞子——分大锞子和小油锞子两大类,味道也分咸甜两种。其花样单凭巧妇手艺,把兑好的面团采用翻、转、挤、压、搓、拧,撩、挑等技艺,做成各种花样图形,统用葫麻油炸制而成。在油倮子的繁多品种中,更值一提的是,有些巧妇用姜黄、红曲、菠菜汁等色料,和成五色面团,然后显出手段,;制成指头蛋大小的蝴蝶昆虫、鱼虾蜻蟹、虫螭蝌蚪、龙虎马羊、鸟鼠鸡鹅、花卉草果等形状,经清油炸出色彩艳丽,形态逼真,端上桌面,五彩缤纷,琳琅满目,使人眼花燎乱,吃起来香脆酥甜,极为适口。这种小油锞子,只是在年节时,妇女才精工细作。所以市场上尚不多见。另外,酒泉回族同胞制作的清真油锞和馓子,更是高出一筹十分讲究。
锅盔——这是酒泉烤饼类中的一个大家族,入鏊烤制的叫锅盔,上笼蒸制的叫蒸饼,它的大小要根据鏊笼大小而定,厚度则在5—10厘米,加红枣的叫枣儿锅盔,加沙枣儿的叫沙枣锅盔,还有卷入姜黄、红曲或香豆(酒泉特有的一种豆科香料植物)用刀切开后,红黄绿相间,层次分明,煞是好看。上市出售切块称斤。其他以形状不同而又有各自的名目,如长圆稍弯曲的叫“牛担角”,长方扁形另加茴香卤油等佐料的酬“笏板馍”,入鏊烧烤的花卷叫“烧疙瘩”,也叫“烧壳子”,所有这些上市出售时是论个不论斤。
锁阳油饼营养来源:锁阳,别名起阳草,产于环境恶劣的沙漠之中,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经若干年月生长而成!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使锁阳蕴含了锌、铁、胺等多种营养成份。采用纯天然绿色原料-锁阳粉、小麦粉、经过六道工序精制而成!本品滋阴壮阳,补血养颜,更以其特殊口感而誉满金塔!
甜米黄——这是用黄米(糜子)磨成粉,入曲发酵,略有酒香后.放在小碗里,按瓷成半圆形米面团,上笼蒸制而成,色淡黄,其睐松软微甜有天然异香,且有醪洒的清香味。甜米黄易消化,健脾胃,老少皆宜,城乡人均喜食。
南瓜油饼
南瓜去皮、去籽,洗净,切成片,放蒸锅蒸熟烂,不关火,将南瓜捣成泥(不关火是为了尽量保持南瓜的高温)然后和面粉和匀。面粉稍冷却后,揉成光滑面团,擀成饼有油煎炸即可。是酒泉人常做的一种食品。特点:色泽金黄,南瓜香浓郁,松软适口
蒸粉
金塔蒸粉是一种独特的风味小吃。其制作方法简单易学。加工时将原料蒸熟捏碎,加入小麦面粉,揉成面团,擀成饼,放入笼内蒸熟,取出晾凉后切成细条,根据食用者口味和蒸粉品种加入佐料即可食用,吃蒸粉时食用者可根据自己的嗜好调味。金塔蒸粉品种多、花样新,有淀粉蒸粉、洋芋蒸粉、红萝卜蒸粉、南瓜蒸粉、黄米蒸粉:榛子蒸粉、玉米蒸粉等,近年又出现了红薯蒸粉。
芽面包子
芽面包子:这是“清明节”必用的食品。我国南方清明节这天多食“冷饭糕饼”。“芽面包子”是将发了芽的青稞或不麦、谷子磨成面粉用滚水烫成团状包成包子,专门在清明这天祭奠祖先和家人食用。据老人们说清明吃“芽面包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清明节正是春回大地,草木发芽,到处生机勃勃的时候。吃芽面可以消食化积,疏通肠胃,并象征一切从头开始“如草木之勃发,似万物之新生”。二是粮食发芽而有甜味(产生了糖素)谷子最佳。旧时河西一带食糖极少(个别制糖的小作坊也主要以黄、小米为原料做成胶糖、块糖),人们便创出了用芽面代替糖类的办法。在农村清明这天媳妇回娘家、招待来客都用“芽面包子”做礼品或食物。
麻腐包子和麻腐饺子
麻腐包子和麻腐饺子是甘肃地方风味小吃。将麻子磨碎后去掉皮渣,剩余部分即为麻腐,其中加入葱丝等辅助品,也有加精肉丁者,做成包子馅儿,以上好的麦面做皮,包成圆形或长形的包子,蒸熟食用,味道纯真,别具一格。
注:(饺子的做法:饺子馅与包子馅相同,饺子的包法与大众饺子包法一样。)
准备材料:水、面粉、麻子、食用盐、土豆、碘盐、葱花、发酵粉一袋制作方法:1、取50克20℃的水,待用。2、取2千克面粉,把发酵面倒在里面,用温水和面。搅匀以后,放在面盆里,盖上塑料,放在较热的地方。3、取适量土豆,用清水冲洗干净。在铁锅里加入1千克的水,把洗好的土豆放在锅里,盖上锅盖,在火上慢慢地煮。4、开始制作麻腐。先把麻子压碎,倒入适时量的水拌匀,用过滤器把水倒掉,然后再洗一遍,放入蒸笼里蒸一个小时后取出来。5、土豆熟后,剥去皮放在面盆里,用勺子压碎,在锅里倒入克食用油,油有九成熟时,倒入拌有麻腐的土豆。翻炒,加入盐、花椒、葱花炒几下倒出,包子馅放在一边待用。6、面发酵后,揉成一长条,切成一小块,擀成直径20厘米的圆形面饼,擀好以后,开始包。7、用左手拿包子皮儿,再用筷子往饺子皮上拨点儿馅,然后捏起一端,向一边捏要捏得均匀,捏出一条条花纹,最后把面往包子中间按住,这样一个包子就包好了。8、包好后,然后上笼,大约蒸一小时后出笼。
碾榛子
碾榛子又名“磨蓑子”,是一种味美可口的绿色食品。在战乱年代和困难时期,碾榛子曾救过金塔贫苦农民的命。而今它作为一种风味小吃,深受人们喜爱。制作碾榛子的原料是刚长饱而未黄的青稞或小麦的青籽儿。制作方法是先将青稞穗或麦穗簸净,专留青籽儿。然后将青籽儿放到石磨上磨,因青籽儿水分大,故磨下的便是像粗粉条一样的碾榛子。食用时,加香菜、辣椒和黑醋拌匀即可。此小吃是在旧社会青黄不接时由贫苦农民发明的。
灶干粮子和灶糖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神"的日子。到了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向“灶王爷”敬献供品、虔诚祷告,祈求来年家事利吉、人丁康泰。据说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稽查善恶的神仙。腊月二十三是他回到天宫向玉皇汇报人们善恶的日子,腊月三十日又回到人间。为了让灶王爷在玉皇面前多说些自己的好话,以便消灾免难,因此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妇女们便忙着给灶王爷准备上路的食品一一烙“灶干粮子”、做“灶糖"。“灶干粮子”是在兑好的发面里卷上香豆面子或其他佐料,烙成像小点心块那样的园饼。灶糖则是以黄、小米为原料熬成的块块糖(俗称糖瓜子)。到了晚上家庭主妇洗手、净口后献供品于灶君神像前,口里不住地念道:“灶君爷,吃干粮,吃饱喝足上天堂。灶君爷,请吃糖,回到人间降吉祥”。还贴上对联日: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祭祀一毕将“灶干粮子”和“灶糖”分给众人食用。
荞麦面搅团和包谷面散饭
养麦面搅团是金塔的地方小吃。其加工方法就是,待锅里水滚开时,一手撒荞麦面,一手用筷子不停地搅动,以防糊到锅底上或面打不匀而结疙瘩。待面下到七八分稠的时候便不再撒面,金塔人叫“馇”上一阵,等面完全煮熟后,稍凉一会,用勺子从上面一层一层刮团后盛到碗里,搅团就算做成了。
吃荞麦面搅团时最好是以醋辣子为汁。醋辣子是以葱、姜、蒜为佐料,辣面子为主料,加水煮成。因葱、姜、蒜、辣子熬到一起太稀清,所以还要撒少许面粉,使其成糊糊状,再加入醋,便可以食用了。搅团的吃法也很特别,不是夹着吃,而是左手端碗,不断地向外转碗,右手掌筷,随着左手碗的向外转动,右手从碗边由外向里一层层刮,待刮满够一筷子时,便夹起送入口中。玉米面,又叫“包谷面”。包谷面散饭的做法和荞麦面搅团差不多,但包谷面比荞麦面略微粗糙一些,吃起来有点刮嗓子,况且玉米本身又有些甜味,如没有菜肴下饭时,人们便大量吃辣子。荞麦面搅团和包谷面散饭在困难时期曾救了金塔劳苦大众的命。解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荞麦面搅团和包谷面散饭已不再是金塔人民的主要饭食。人们只是为了调节饮食偶尔吃上一点。近年来,金塔部分宾馆、饭店还把荞麦面搅团和包谷面散饭当做一种风味小吃端上了餐桌,很受人们欢迎。
包谷面发糕
在金塔,用包谷面做的发糕特别好吃。做发糕时用发面水将面和成一个团,在蒸屉上拍成一块类似面糕的团块,放在锅里蒸熟,就成又暄又腾的发糕了。发糕刚蒸出来松软暄和,吃起来略带一点甜味。如果蒸发糕时放上少许糖,再在面团上嵌入适量沙枣或红枣,就是发糕的上品了。
烧山药
金塔盛产洋芋(土豆),农民俗称洋芋为“山药”。古往今来,金塔民间有吃烧山药的习惯。烧山药的炉子是用钢筋做成的,杠架内用泥裹出一个炉膛来,炉膛上方凹进去一圈,用以放置山药,以防火舌舔焦山药皮。烧山药时,当炉火升起,把山药放入凹处,将炉盖盖上,约摸有十来分钟,一炉山药就会烤熟。烤熟的山药,用火钳夹出后,用手一掰,里面沙楞楞、黄灿灿的,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咬上一口,满嘴都是香甜味。烧山药很讲究火候,捂上盖子前一定要把烟、驱尽,烟熏了的山药有一股浓烈的窜烟味。
合汁——这是酒泉制作独特的混合型粉汤。它的汤是以羊肉汤为主,再加入猪肉汤和鸡肉汤,混合配制,要求汤色清白亮净,不允有调料渣滓或肉屑等杂物,汤汁配好后,加入蚕豆粉丝和猪肉、羊肉薄片,肉片肥瘦咸宜。其味鲜美,色泽明亮,加入海鲜,其昧更佳,当然价格就贵出一筹。
素面筋
素面筋——麦面和成面团,醒好后,入清水中反复冲洗,使淀粉与面筋分离。然后,面筋上笼蒸熟切片。淀粉一部分配汤,成清糊状,另一部分制成麦粉块,切成小方块,投入汤内,并在粉汤内投入粉皮、香油、姜粉、胡椒等佐料,汤锅下加火,始终保持滚烫,舀饭时加入炸好的麻花,麻花泡在汤内,以泡软能弯曲为宣。这完全是素食,不允有荤腥,味以香辣为主(姜味要出头)。这是人们喜好的常见早点。荤面筋,配料基本与素面筋相同,只是用鸡汤配制。再加肉片。食用亦与素面筋相同。
糊锅
糊锅——这也是酒泉人喜食的早点。汤料用鸡汤,投入蚕豆、粉汁,成糊状,再加蚕豆粉制成的粉块、粉条、鸡丝、肉片,再把炸好的大麻花掰成麻花瓣,放入配好的汤中即成,其味鲜香,突出姜与胡椒的辣味。
泡饺——在糊锅中加入煮好的水饺,以增其风味,饺予馅以肉沫与白菜为主料。
拉条面
拉条面——这是酒泉人日常的主食之一,家庭饭馆随处可见。和面时放适量食盐,经过揉、揣、醒等工序,做成面剂,食用时搓圆拉细入锅煮熟,拌以各类炒菜或炸酱即可,上炒锅加料配炒,即成炒面。拉条面名目也多,细圆的叫鸡肠儿,更细的叫一根线,按成宽扁的叫扁叶子,窄宽的叫韭叶子,要求是拉的越薄越好,鸡肠面揪成一寸左右短截的叫“炮仗子”,更细的叫“香头子”。扁叶子揪成方形薄片的叫揪片子。在饭馆吃这种面时,可根据食用者的的习惯叫饭,配菜除炒面有固定的菜汁外,其它可任选炒菜,但一般的,吃这种拉条面有用肉沫为主配以少量葱蒜之类莱肴,现炒的莱叫“亮子”,或叫“小炒”,“亮子”炒好后,浇盖在面上,拌匀即食。这种面不仅饱肚,又是美味享受。
甜水面——和面不放盐、碱、灰等料,和软揣硬,擀薄切条,下锅煮熟,食用时可干吃,可汤吃,放些绿菜叶即可,这种面适合农民进城办事食用,经济便宣,以素为主,清亮可口。
浆水面——用下过碱面条的汤,投入煮熟的芹菜、白菜叶,置在阴凉洁净之处,发酵至有酸味后,配制成清凉的汤,捞上甜水面条,放入香菜即食,切忌带上荤腥。这种面具有清凉可口,略带异酸的夏季食品。
桃花面
桃花面——汤料为白色肉汤,无有调料渣滓,和面时放入蛋清,和好后擀薄切细,拧成面把儿,其擀面、切面都很讲究,擀面时用豆粉面做面播,下面时因为很薄,面在开水中飘起即捞,不可煮的太过,捞入碗中后放香菜沫,浇汤即食。面色清亮薄滑味浓醇香,极为好吃。
鸡丝饴铬
鸡丝饴铬一一汤以鸡肉为主,最好加入适量狗肉汤,再放辣椒油。面是荞麦面和压而成,鸡丝饴络面味浓而辣,香气四溢,引得食客不意而往。
麻什子
麻什子(也称疙丁子)——和面要硬,擀切成小方面丁。煮透捞出盛在木制筒里,然后以羊肉汤为主配制汤料,投入粉块、粉条羊肉沫、豆腐丁及其它块状菜丁,汤配好后,再将煮熟的面丁放入,稀稠适中,盛琬食用。酒泉人常把这种饭叫“羊肉麻什子”或“小饭”
拨鱼子
拨鱼子(也叫拨疙瘩)。把面粉加入水搅拌成稠糊状,盛入碗中,用筷子一个一个直接拨入锅中。呈两头尖,中间粗的鱼脊形面条,吃干拌,浇汤均可。
搓鱼子
搓鱼子——把面和成硬面块,切成丁,将面丁放在手心搓制成芨芨粗细的两头尖尖,一寸长短的面截,入锅煮熟。
刀削面 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制作工艺较为简单,而做法非常耐人寻味,将和匀的面团顶在头上,或扛在肩上,或托在手掌上,再以剖力耐之,似在舞蹈,煮熟后面色白,酱鲜红,味香可口。
发子面肠 发子面肠也是穆斯林喜欢食用的一种食品。它是羊下水制作的。制作时先将羊下水用流水洗净,将肺、肝剁碎,盐、葱、花椒粉搅拌后塞进肥肠内,叫作发子。把精白面粉用水拌成糊状,加上调料,灌进细肠内,叫面肠。做好后即放在笼内,文火蒸煮。蒸熟后,切成一寸长的小段,有的还放上几片羊头肉、肚子蹄筋,调上辣子油、陈醋、蒜泥,十分鲜美好吃。
驴肉黄面
驴肉黄面是敦煌的一道名吃,号称中华一绝,敦煌市内顺张驴肉黄面馆是驴肉黄面代表。在敦煌,对吃流行一句话: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也就是说,在沙漠边缘的敦煌城,最好吃的是驴肉。敦煌黄面细如龙须,长如金线,柔韧耐拉,调汤或加菜食用,香味溢口。制作黄面的工艺极其讲究,操作也非常不易。驴肉黄面吃起来开胃解腻,清热解烦,令人食欲大增。莫高窟窟(宋)壁画上就有制作黄面的生动场景,可见其历史悠久。
臊子面
臊子面是一件传统手工麦面制品,作法是将面粉加水和匀,用面杖把面团擀薄,切成长条煮熟,加汤食之。面条细长而匀称,尤像韭中,加之汤的味道鲜美,吃上一碗,使人顿消饥饿疲劳。臊子面关键在汤,汤的制作很讲究,先将臊子(猪羊肉、萝卜、洋芋等)在锅内适火炒好后加入水,再辅之豆腐、葱、蒜、香菜、虾片、芝麻等佐料,然后将面挑入汤中,即成一碗难得的美食。
清炖黑河鱼 原料:黑河草鱼克(其他鱼也可以)。
辅料:葱、姜、蒜、精盐、醋、料酒、食用油,当地独特的水质。
特点:此菜鱼肉洁白,质地软嫩,汤味鲜美,极具地方风味。
双塔鱼
双塔鱼是瓜州的一种特色菜之一“瓜州三绝”——饮锁阳酒,品瓜州瓜,食双塔鱼,是瓜州也是敦煌饮食文化之源流。锁阳酒以药固精壮阳,瓜州出蜜瓜已有多年历史。周穆王宴请西王母及诸侯即有瓜州蜜瓜;双塔淡水鱼肉脂细嫩爽口,为今日敦煌“大汉雄风”、“盛唐气象”、“敦煌新景”、“市井百吃”四大美食系列之中的保留菜单。
油爆驼峰
油爆驼峰是晋朝安隆年间,西凉王李暠离敦煌居酒泉时,酒泉厨师为李暠烹制的一味佳肴,距今已1多年,流传甘肃各地。历经各地名师巧手不断改进提高,烹制愈为精细,刀工愈为讲究,已远非当年李凉公所食可比。
炕羊肠
炕羊肠:也叫脂裹是一种具有西部特色的小食品。将新鲜的羊血掺少许面粉,加料后灌入羊肠内,投入沸水内紧烫片刻捞出凉冷,切成一厘米薄厚的斜片,放入油鏊中炕炙,现炕现吃,热吃为佳。炕羊肠有止痢、止泻的功能。
水煎包子水煎包子是金塔很有名的一种风味小吃。水煎包子,选料精细,要求严格。面要好面、肉要好肉。包子下锅,一锅多少个是一定的,多一个也不放,保证个匀量足。出锅的包子,一个是一个,没有粘的,没有破的,晶亮酥脆,特别好吃。
清泉羊羔肉
玉门盛产羊肉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火烧沟遗址中就有大角羊和无角羊形象。古今往来,羊羔肉一直作为玉门人待客的美食佳肴备受推崇。
清泉羊羔肉是一种独特的地方风味美食。其特色在于独特的滩羊品种,独特的生长环境,独特的加工方法,独特的药膳滋补价值。清泉乡地处祁连山前山地带,造就了独特的气候环境。境内水草丰茂,气候凉爽,生长着柴胡、麻黄、益母、蒲公英、黄苓、桔梗、薄荷、干草等数十种草药,山中水流潺潺,矿物富集,羊羔日食药草,夜饮矿泉,从而使羊肉细胞成分改变,造就了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的清泉羊羔肉,国家工商局正式授予"清泉羊羔肉"商标。
清泉羊羔肉以其独特的加工方法,形成五大类20多个系列产品。主要有爆炒、蒸、煮、烤、炖等十种方法,配以30多种调料、10多种药材相佐,具有温中补气、健胃益肾之功效,已走出清泉,成为河西走廊饮食文化一朵绚丽的奇葩。
锁阳烫面油饼
在酒泉区农村,用锁阳做的烫面油饼非常受欢迎,经常被当作招待贵客的食品。
做锁阳烫面油饼,首先要采挖到足够的新鲜锁阳。以木(竹)片将锁阳茎根上那层红褐色的鳞状表皮轻轻刮去,放入清洁的水中淘洗干净,捞出后用力甩干,置于木板上,以木(竹)片或石片捶打锁阳。然后,将拍打成糊浆状的锁阳放入锅中,加注适量的开水,以猛火熬煮至沸腾时撒进面粉并不停地搅拌,此时改以文火熬煮。待锁阳与面粉均匀地成为稠糊时,全部取出放入盆中,等凉冷后揉匀,分成若干个大小适中的面垛儿,再擀成薄饼放入平底锅中。锅底要抹匀清油,还要不停地翻烙薄饼。锅灶的火膛中必以文弱的麦草火(或秸秆火)为佳,能将锅底烧烫就行。一般情况下,五六分钟后,面饼就熟了。用锅铲轻轻铲出放入平底盘中,稍晾一会儿,就可趁热品尝。面饼松软香嫩,清香甜爽,可口极了。有的人家还在熬煮锁阳时添加枸杞汁或枣汁,在揉面时佐以香豆粉或沙枣面,那又是另一种更美的风味了
大肉白菜炒粉皮主料:金塔产手工粉皮。
配料:大肉、白菜、大葱、生姜、大蒜、干朝天椒、青椒、红椒、蒜苗。
调料:花椒、大香、盐、味精、老抽、老醋。
特点:粉条筋道,家常味突出,极具地方特色。
敦煌牛杂割
牛杂割是西北穆斯林的一种传统的早餐食品。牛羊杂割,据考证在明代《徐霞客游记》中就有关于穆斯林做杂割的记载。河州人制作杂割方法很精致,具有特殊风味,受到人们的好评。选用的杂割,必须是当天宰的牛的头、蹄、肚和心肺等,隔了夜的就不易洗净。洗杂割要用流水,经过严格的燎、刮、烫、漂、洗等工序后,即用猛火煮20分钟左右,把汤全部倒出,然后加开水,下调料,用文火炖煮。调料多为草果、黑(白)胡椒、食盐、花椒,以及少量姜片等。当炖到筋骨自然脱落时,肉也就烂了,然后把杂割捞出锅,放在案板上。汤中加上牛油和味精,即可食用。每碗割几片杂割,浇上杂割汤,有的泡麻花,有的泡锅盔。可谓物美价廉,十分可口。
炸油糕
在油面中包入冰糖、白糖、玫瑰香精、核桃仁、芝麻等加工成小圆饼。然后在油锅中煎炸后即可食,吃起来香甜酥松。
羊肉粉汤
羊肉粉汤是酒泉传统小吃。选用本地饲养的膘肥体壮羯羊,宰好洗净切成大块,然后清水下锅。待快熟时,打净血沫,放人少许精盐,肉熟后捞出,剃骨,后将剃骨回锅,温火熬煮成汤。食用时,先将骨汤兑水,放人适量生姜。胡椒,花椒,桂皮,玉果,辣椒、精盐,萝卜片。大蒜等香料煮沸,再将熟肉切成薄片与切成块的凉粉盛人碗中,舀入沸汤,上面撒上香菜末、韭菜和葱、辣椒末等。观之红黄绿白,香味扑鼻,食之香辣爽口,肥而不腻。有滋补、发热、祛寒之效。
酿皮子
酿皮子,有的黄亮滑爽,有的洁白如玉,拌上特殊的佐料后,其味辣凉,柔韧爽口,食用方便,味美价廉,是历史悠久的民间快餐。酿皮子是一种麦面制品,制作工艺极易掌握。方法是先将优粉加水和匀,然后将面团置入清水中翻搅抓揉,使面粉中的淀粉与蛋白质充分分离。溶解于水的面浆,便是加工酿皮子的成料了。在水滚沸后,将面浆舀入一个铁皮圆盘中涂匀,放入开水中蒸煮一分钟,便成了酿皮子。然后将圆形的酿皮切成细长条,放几片面筋,加一点芥茉、蒜汁、辣椒、酱油和香醋便可食用。
羊头煮麦子
将羊头彻底去毛洗净,同时,拣一些欲黄未黄的麦子,搓去麦衣簸净,添一锅凉水,将麦子和羊头入锅,大火烧开,加入盐巴调料后,改小火慢炖,这一炖少说也得三四个小时,直到将尚未剥皮的羊头炖的稀烂,将麦子熬得粘稠,才可以考虑出锅;吃一口真是美啊!
羊杂碎汤
羊杂碎汤是清真菜菜谱之一,也是深受酒泉老百姓喜欢的特色风味小吃。以羊肚为制作主料,羊杂碎汤的烹饪技巧以煮菜为主,口味属于咸鲜味。羊杂碎汤的特色:色白、汤鲜,虽味道浓厚,但又清爽不腻。
羊杂碎是由羊的心、肝、肺、胃、肠等原料混合烩制的。制作羊杂碎还讲究“三料”、“三汤”、“三味”。“杂碎三料”又分主料和副料,正宗的全羊杂碎之主料(又叫三红)是心、肝、肺,下锅的时候切成碎丁或薄片;三副料(又叫三白)是肠(生油的)、肚(生味的)、头蹄肉(架碗充数的),下锅时要切成细丝和长条。一碗羊杂碎,看的就是主副料全不全。
还有一些民间小吃,诸如烧葫芦、煎饼、米糕、扁豆面条、麦索子、沙枣面油饼、l凉粉、土鸡焖饼子、土鸡焖面筋等,不一一列举。酒泉人在不同的节日里,食品都很有讲究,如正月初一到初五,一般不再动刀生火做饭,宴客时也只是将备好的菜肴半成品炒蒸而成;正月十五吃元宵、包子或油老鼠,取招财进宝之意;二月二日吃煎饼;惊蛰吃油炸鸡蛋;五月端午吃粽子、米糕、喝雄黄酒;八月十五吃月饼、油锅盔、葫芦锅盔;冬至节吃荤食;腊八吃腊八冰、腊八豆、腊八粥、豆豆饭,冬至节不吃素,腊八不吃荤,有荤冬至素腊八之谓;腊月二十三祭灶过小年,吃灶糖、枣饼、灶干粮;腊月三十吃稍面、饺子,半夜还要吃一顿饺子叫做“装仓饭”。
广告推广???瓜州在线
甘肃瓜州新媒体领导品牌生活.新闻.活动.美食.玩乐.公益.推广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ngweicar.com/ddqh/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