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白癜风能治愈吗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223.html引言
非洲大陆的东海岸向印度洋上活跃的贸易浪潮张开了怀抱,最早将前现代的非洲和国际经济联系在了一起。类似撒哈拉地区的情况,印度洋使撒哈拉以南非洲融入了一个贸易生产体系,这个体系在中古时期顶峰时由穆斯林掌控,其形式和经济组织的特点与同一时代的地中海贸易体系有着某种联系。非洲东海岸和西海岸贸易前沿的商品交换模式也大体相似。然而全球性贸易对东部非洲发展的影响却与西苏丹和中苏丹的情况大相径庭。
要想获知决定这些区别的关键因素,我们首先必须从两个区域的内部关系着手;其次是要考虑以海路而非陆路运输为特点的外部联结给市场造成的影响;第三点则是要考虑到与欧洲人的直接接触不但没有取代反而加强了穆斯林及亚洲人的经济存在。所有创造区域性市场交换的因素在东非参与海路贸易之前就已存在了,虽然其条件在数量上和结构上可能比西非稍逊。东非地区从狩猎采集到驯化粮食生产的转变依靠着群体的迁徙和非洲其他地区传入的技术。
不过,库希特牧人和班图农业种植者在东非的分布却极其不均衡,留下了大量一直到近期仍在稀疏的狩猎采集群体控制下的区域。总体较低的密度只是将东非的人口情况与同时代的西非区别开来的因素之一,人口分布的模式也能显出差异。沿着大湖区南北边界之间的纬度找寻,最大的人口集聚区位于内陆。这些区域和东非海岸之间是一个人口稀疏的区域,形同荒野。而到了东海岸,人口又变得稠密起来。只有在最南方的赞比西河谷,沿海和内陆之间的带状区域人口才较多。
海边的斯瓦希里群落和赞比西河谷的绍纳人都说班图语言,且很可能是在与印度洋贸易体系的联系建立以后才到达现在居住的地区的。在与外界接触前,即便是更长时间的迁徙也不太可能会产生区域内的多样化长途贸易体系,这要归因于区域内互补资源的分布情况。与西非不同,东非的牲畜分散在耕种区。只有在坦桑尼亚、肯尼亚和其他更北地区的少数地方我们才可以找到主要以放牧为生的群体,而就算是这些人也从事一些农业活动。
东非农民和放牧人之间确实很早就有了贸易联系和冲突,这也解释了一些大湖之间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央集权国家的诞生。但这些国家与海岸相距甚远,与其他能够提供机会拓展贸易的前沿地区也十分遥远,以至于它们直到19世纪才被外部世界“发现”。和西非一样,盐矿和铜矿是较早时期东非本土长途贸易的基础,但这些资源处在内陆人口稠密地区,因此人们也就没有动力向东部荒原进发,一直到19世纪之前都和沿海地区没什么联系。
维持东非和国际市场纽带的工具是印度洋帆船,一般来说,可能不完全准确,在西方文献中被称作单桅三角帆船。与当时欧洲帆船的技术创新进程相比,单桅三角帆船看上去更像是一种海上的骆驼,即一种改变很小,需要的资本投入相对来说较低的交通方式。这种船的本质特点是它的大三角帆在面对外海的大风时会显得脆弱,但也无法对它进行大的调整。
而这一特点从其发明开始便一直保持着。此外,年左右,单桅三角帆船的船体开始改用缝合的方式拼接,而不再用之前钉子固定的方法,这也限制了它们的大小和耐用性。不过,即便在没有技术创新的情况下,在前机械化时代,水路运输的效率还是远胜于陆路搬运。
在同等距离下,单桅三角帆船在印度洋上的时间只有骆驼穿越撒哈拉的三分之一,而一艘船的载货量则是一头骆驼的倍;在船上几吨货品只需要一个船员看管,而沙漠贸易中一吨商品就需要两个或更多人照看。除此以外,接下来也会更详细地阐述,中古时期和后来欧洲人进入印度洋的时代,单桅三角帆船确实也经历了一些技术创新。与沙漠商队相比,这种运输体系的人力资本和固定资本使其能更直接地与印度洋商人的城镇世界联结起来。
东非贸易前沿的关键特点在于它是一个能更深层次融入国际贸易体系的沿海地区,而西非萨赫勒地区的“集散地”则辐射内陆。尽管如此,海洋并不能给外部接触提供无限的机会。单桅三角帆船贸易的形式比较有限,它主要依靠邻近印度洋海岸线的人口聚居区和一年一度季风的方向和节奏。
因此,与东非地区最早的外部接触来自红海,这一区域的古代航海者从未远离非洲和阿拉伯半岛海岸线,后来对东南和西南季风的利用使得最远来自波斯湾印度洋沿岸的船只也能到达。也有证据表明印度尼西亚人和中国人曾航行到东非,但与这两个区域的所有经济上比较重要的接触都是先通过印度再传到波斯湾的贸易集散地。古代或中古时期的东非没有一个地方能长久保持海外贸易中心的地位。
区域的内部地理情况决定了赞比西河谷以南的海岸位置很好,与内陆的交流最为方便,且当地的黄金矿藏使其最有经济价值。然而,季风的行进路径导致从波斯湾赶来的货主更喜欢北部的港口。这种不一致的结果是从索马里南部海岸到莫桑比克索法拉的离岸小岛发展出了许多城镇。
这些港口都出口内陆生产的产品,也在某种程度上是来自更南部地区的产品(尤其是黄金)的集散地。海路运输的更高效率使得出口产品多种多样,而不是像撒哈拉地区那样局限于“奢侈品”。根据最早的古埃及资料(公元2世纪),东非贸易中最有价值的商品是象牙,其重要地位一直保持到了19世纪末。与中古时期东非贸易相关的资料中经常提及奴隶,但要获得与其规模有关的推断甚至比西非苏丹地区更难。
波斯湾农业、采珠业与阿拉伯、伊拉克和印度的奴隶军团所需的东非奴隶数量各有不同。根据19世纪以前已知的供给需求因素能较为精确地推断出19世纪的奴隶贸易数据,继而我们估计年到年的奴隶贸易总数量是万人。但至少一半奴隶来自邻近红海的国家,只有大约万到万奴隶在这年间来自斯瓦希里海岸。
帆船贸易更加持久的支柱是木材,它在整个波斯湾南部地区都作为基本的建筑材料。铁也从东非向北方出口,北方本土铁产品的缺乏也解释了为什么粘制船身长久不衰。黄金是跨撒哈拉贸易中最主要的商品,在东非却只能在赞比西河以南找到。对这一区域生产能力的估计分析表明,贸易的高峰时期——12世纪到15世纪,每年的黄金出口量是1.5吨。但葡萄牙人到来前夕,黄金的产量开始不可逆转地下降。如同大量且稳定供给的西非黄金一样,东非的黄金也逐渐来到了印度。
结语
但在途中黄金要路过一些沿海港口:首先是莫桑比克的索法拉,然后是坦桑尼亚南部的基尔瓦,最终则是蒙巴萨和马林迪等肯尼亚北部的城镇。在东非黄金产量的高峰时期,基尔瓦曾在一段时间内几乎垄断了出口,这个地方也因此获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内部发展。但到了15世纪,印度商人在沿海贸易中改用了更大的船只,其季节性航行模式使得他们无法前往肯尼亚以南的地区。蒙巴萨、马林迪和基尔瓦三者继而开始争夺黄金流通中各自所占的份额。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ngweicar.com/lsyg/13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