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

文殊镇文殊公社农机修造厂追忆


文丨桑晓东

在文殊镇北沟村乌溪河(当地人习惯称之为蓝河)北岸,有一个破败的厂院。厂门朝东,东侧的院墙青红砖混杂,向西走,墙壁渐呈青砖一色;顺墙靠南侧有一道破败不堪的青砖墙,大约1.5米高,南墙北侧是平地,许是建厂初期,平整厂院所为;西侧有一道石头砌成的水渠,切断了东西的交通;北侧是通往顾家门、孟湾到磨街的一条东西走向的公路。院内无序堆放着一块块如巨石般大小的砖墙残垣,另有一座两层高东西走向的机械厂房孤零零地耸立在那里,东西两侧的厂房顶部用水泥镶嵌着五角星。厂院内生长着浓密的毛白杨和丛生的杂草。

这个破败不堪的厂院,却是昔日赫赫有名的“文殊公社农机修造厂”。

文殊公社农机修造厂建厂于年4月,第一任厂长是马铁山,党支部书记是马田。

年适逢“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时期,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在贯彻毛泽东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伟大战略方针,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发展地方工业,并坚持地方工业为农业服务的方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在这种背景下,河南省也不例外。早在年毛泽东主席就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受各地形势的鼓舞,在省市县各级领导的推动下,各公社掀起了创建农机修造厂的热潮。当时文殊公社书记王国富、主任张长敬、孟长治、王进才等党委班子决定成立文殊公社农机修造厂,以改变文殊公社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用具购买困难、农机具维修困难的状况。

那时的公社办公地址在现在的文殊小学,选择在乌溪河左侧的北沟村建立农机修造厂,源于那里交通便利,通向禹州—文殊—磨街的公路从修造厂北侧通过,贯穿北沟村和文殊街;紧邻乌溪河,可以获得充足的水源,便于生产和生活;距文殊村咫尺之遥的北沟村,原和文殊村是一个村子,后从文殊村分离出来,习惯上仍无法把他们割舍开来,厂址选在这里,源于此地处于文殊公社的政治经济中心地带,辐射广,便于生产、销售和运输等。

在筹备建厂期间,困难重重。

据黄海涛老厂长回忆:为了解决资金困难,公社要求下辖的37个生产大队各出资50元。由于经济拮据,最终只有23个生产大队完成了任务,其中一个生产大队实在凑不出50元,用40元交差。这样共积累了元资金。

为了节省资金,厂房在原先乌溪河三间水磨房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了平方米的厂房,又在此基础上,新建平方米的简易厂房。没钱买砖,就用土坯墙;没钱买瓦,就用草扇子。因陋就简,就地取材。

为了解决技术困难,只能从各大队征调木匠、铁匠、银匠和翻砂工等能工巧匠,靠手工技术起家。这样,翻砂工董明奇、孟富申、李清泰、于明朝、田黑蛋、郝全海、田学庭等;木匠黄守志、金文松、孟泰山、薛树林、梁天庆、王长勤等;铁匠梁书敬、秦富田、张国庆、马里等;机修工魏昆山、于国正、马宝玉、郝国然、李明华等,应征而来。没有设备,他们从家带来了台虎钳、风箱、锤子、翻砂工具、木匠工具等。没有材料,工人们走村串乡收购废品,干部们到国营企业四处求援。

“干打垒!”黄海涛在介绍建厂初期情况时,不断重复着这样一句话。我不解其意,经旁人解释,我才知道,原意就是板箔墙,引申为“艰苦奋斗,自立更生”的一种精神。由此可见当时条件之艰苦,之艰辛。

建厂初期,干部职工吃着从家里带来的干粮,在手工作坊式的工厂里挥汗如雨,干着愚公移山的事业;他们起早贪黑,用双腿丈量着从家到厂的路,反复磨炼着吃苦耐劳的意志;他们拿着微薄的收入,却放弃了原本可以照料的父母妻儿,一心扑在集体的事业上。

工厂开始生产后,他们提出了一个口号:“急为农业之所急,需为农民之所需”,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铁锨、镰头、犁铧、锄头、轴头、钯子等,一件件农具生产出来;铁锅、铁盆、炉条等,一件件生活用品生产出来。

农机修造厂建立的前几年,是生产销售最困难的时期。当农机修造厂走出困境后,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新思路:想新的,干大的,走自己的工业发展道路。于是,农机修造厂又开始了艰难的转型之路。

黄海涛从建厂初期,就被招募到厂里,见证了企业的艰难发展之路。他和很多人一样,尝尽了艰辛和困苦。然而,他更多表现出来的是超强的组织能力和非凡的见识,以及非同一般的人格魅力。这些使他从年到年,在短短7年时间内,完成了从保管员—会计—副厂长—厂长—厂党支部书记—公社主管工业副书记兼厂长等一次次的身份转换;当然,个人成就的背后,更是群众的信任和组织的栽培,这与当时公社党委书记冯聚元、主任段铁剑,以及张保遂、张长敬、李中仁等领导的精心培养和支持分不开。

在平顶山出差期间,他穿的塑料凉鞋鞋带断裂,为了赶时间,他用麻绳捆捆,继续奔波。为解决厂里急需的焦炭,他又找到市建公司的禹县老乡李德玉书记求援运输车辆,连夜赶回,以救第二天开炉急需焦炭之火急。在他的百般恳求下,连夜押运6吨焦炭返回,途中经过程平路口,原不堪重负的大桥被压塌了一半桥面,正在抢修,双行道变成了单行道。因没有提示牌,又是浓黑的深夜,当汽车驶近桥面米时,司机方才发现。紧迫间,司机急打方向盘,汽车一侧的后轮一半在桥面,一半悬空,疾驶而过,幸免一次车毁人亡的惨剧,让人不寒而栗。

又一次大雨,涌泉河河水暴涨。在回文殊修造厂经过坡村河路段时,河水淹过漫水桥二尺多高,看不清桥路在哪里?水有多深?为了不误工期,司机在黄海涛的请求下,凭经验加大油门,二人冒险过河,汽车冒着浓烟,在轰鸣中冲过漫水桥,汽车几次侧歪,最终冲出水浪,又幸免一灾。

在一次押运车床经过方岗公社昌王大队路段时,捆绑5米多长车床的麻绳突然断裂,车床前移,击中会计张怀的腰部,留下终身病痛。黄海涛和司机侥幸躲过一劫。

为了打开平顶山的销路,他以副厂长兼采购员的身份,来到平顶山市房产局。当时正值文革时期,企业管理混乱,他主动给老乡陈书章局长掂开水、扫地、抹桌子,向局长说明家乡百姓购买生产、生活用具的困难和为解决这些困难建立农机修造厂的必要性,从而得到老乡局长的同情和支持,第一次签订了一批铸铁下水管道合同,从此初步解决了活路和生产用品的钢铁和焦炭等。

他和其他厂领导到许昌,与地方铁路窄轨机车厂签订五百张木质三斗桌合同。可是没有木材怎么办?他们到方山、凤翅山等地方国营煤矿求援了两万斤井下坑木。解决了三斗桌用木材的问题。

在他的感召和引领下,逐步形成了邢国虎、邢德申、王保桥、邢国卿、王金鹏、黄守志等业务团队,逐步延伸到新疆、黑龙江、湖北、广西等地,他们利用亲戚、战友、老乡等关系,和铁道部、二汽、襄樊轴承厂等央企也有了业务往来。

然而,与国家大中型企业合作,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他们要考核厂的资质认知和图纸审阅能力;他们要考核厂的铸造工艺设备技能及操作方案的能力;他们要考核厂的总体工作条件提升及创新能力;最后,还要在国企专家的指导下,提出完善方案,厂领导斟酌后,再交给全厂职工。就这样全厂上下,出注意、想办法,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大干苦干加巧干,走自己工业发展之路。

为了让农机修造厂快速发展,必须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黄海涛采用“请进来,派出去”的策略。他利用文革时期的特殊情况,招募一些国营企业的退休人员和因派系斗争离开工厂的部分工人,以及生产停止的城市集体企业的部分工人,还有下乡知青和青年学生等,这些人后来成为农机修造厂的技术骨干。他还利用与郑州二柴有业务往来的便利,邀请郑州二柴的技工和工程师到厂里培训工人,得到二柴厂长姚树生的大力支持。他们不但传授技术,还支援部分机械设备。同时,厂里还把周松然、张孬、李爱芬、李淑霞、马新杰、赵改荣、马宗乾等派出去,专门进行技术培训。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在继续坚持服务农村、农民的基础上,革新技术,改造设备。他们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派技术人员到天津、大连参观学习,成立技术攻关小组,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在极其简陋的生产条件下,用土法制造出3T锻压锤,焊接了能冶炼四吨以上铁水的“冲天炉”,支起了可以前后移动上下升降的土造“龙门行车”,自己动手、勤俭办厂用破帆布缝制的“脚盖护”,以防烧伤等生产事故发生。

据黄海涛老厂长回忆,随着企业生产和发展的需要,修造厂相继建立了机务、木工、锻工、铸造等四个车间。

机务车间主要加工农业机械修配、工业产品制造等,车间配备的有锯床、磨床、刨床、铣床、车床、电焊以及其他设备等,由郝国然、李明华、魏昆山负责。

据孟泰山补充,木工车间分工较细:黄守志负责生产木制家具及机关办公堂器等;金文松、王俊强、孟祥缀等负责铸造模型制作,如高楼建筑上下管道模型及配件模型的设计和制作;孟泰山、尹建超等负责外来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的资料及图纸的审核及模型的制作。车间设备有电锯、电刨及手工机具等。

锻工车间分为两个车间:第一车间生产农业生产工具及家庭生活用品、农机小配件的锻打等。设备有扁担锤、弹簧锤、空气锤、烘炉、鼓风机、手工工具等。第一车间由梁书敬负责。第二车间主要锻打汽车拖钩等。设备有自动化天车、3T锻压锤等。第二车间的负责人是马宝玉、马里。

铸造车间主要铸造:农村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用品的铸件;城市高楼建筑上下水管道及配件的铸件;大中型国有企业生产生铁铸件及合金铸件。设备有冲天冶炼炉、龙门行车等。铸造车间的负责人是董明奇、郝全海、李清泰、孟富申等。骨干有宋法志、赵书堂、刘法青、李圈、孟便、杨春芳、李宁、段香玲、章建等。

农机修造厂还先后购置了五部汽车等交通工具。

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备,技术力量的增强,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领导班子和工人师傅的齐心协力,使农机修造厂不断走向辉煌。

年7月,农机修造厂在漯河水泵厂的援助下,自制模型,生产出3B33离心式清水泵,即直径三寸扬程33米高的水泵。为测试效能,他们把水泵拉到神垕公社张庄煤矿,并邀请计委、农机部门有关领导和专家现场鉴定,进行直井抽水作业试验,一次获得成功。除本地外,还销往宝丰、郏县、鲁山,深受欢迎。文殊水泵一时成为厂里的一张名片。

至年间,农机修造厂为铁道部洛阳机车厂生产制造火车重大部件加工设备,即重达48吨符合国标的导轨磨床铸件,从而引来黑龙江牡丹江机车厂、广西柳州机车厂等大型央企机械制造导轨磨床的大批订单。并且他们为新疆十月拖拉机厂生产柴油机制造自动线等专机设备;为湖北二汽生产CA解放牌汽车拖钩总成等,受到高度评价,被称为“鸡窝里飞出的金凤凰”。

在生产解放牌拖钩总成时,为保证产品质量,黄海涛、张怀、王宝桥、邢国虎等亲自到湖北钢厂求援,获得了产品所需的45×?75中碳钢等特殊钢材。没有锻压锤,他又到无梁水泥厂求援王保信书记,解决燃眉之急。在加工过程中,利用老工人马宝玉、马里等的技术优势,通过球墨铸铁热处理工艺等,解决了产品的质量问题。年八月,研制成功的产品运到二汽,进行3倍系数拉力试验,一次获得成功。产品大批生产后,销往许昌、郑州、湖北、新疆等省市,并填补了河南生产汽车拖钩总成的空白,应该说马宝玉、马里等技术人员功不可没。

年前后,农机修造厂扩建厂房,形成7幢89间、建筑面积达平方米的厂房。为了改善职工生活条件,修造厂还新盖一栋二层20多间的男女宿舍楼、职工食堂等。农机修造厂由创建初期的手工作坊式工场一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半机械化的企业。

随着企业影响力的扩大,学校与企业合作,实行厂校挂钩、厂校联谊等。年11月,邻近的文殊高中,在程光珍校长的积极倡导下,师生每周到厂里进行勤工俭学,当时学校派出刘文彪、冯青玄、田国铎、田国朝、赵振亭、王聚兴、郝怀亮、李奇、连文秋、吴秀云等十几位优秀学生参加铸造技术学习,他们系统掌握了造型、冶炼、浇筑等整套技术。厂里还派技术骨干到学校进行指导。后来,文殊高中也建立了自己的铸造厂,成为名噪一时的校办工厂。

年,当黄海涛离开农机修造厂时,厂里的固定资产由原先的元发展到80余万元,年产值突破百万元大关,累计盈利上百万元。不但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还解决了农民务工、生活收入等问题。在全县社办农机修造厂中出类拔萃,声名远播,被当时二工局长李中亮誉为“全县同行业的一枝花”。

从文殊公社农机修造厂创立,到现在将近五十年过去了,一代又一代修造厂人的心血和汗水抛洒在那里。时光不再,青春难驻。物质的东西,随风而去,唯有精神永存!

转载请注明来源:禹州市三都文化

桑晓东

赞赏

长按







































哪里治疗白癜风病
北京中科白癫分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ngweicar.com/lsyg/417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