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法国斯特拉斯堡莱茵宫,中国美术学院与法国莱茵高等艺术学院在此共同举办「致敬」系列活动,由此也拉开了中国美院90周年校庆的序幕。
展览开幕式现场
年,以林风眠为首的26位旅法中国艺术家在斯特拉斯堡策划了「中国美术展览会」,让林风眠等人进入中国现代教育先驱蔡元培的视野。年,在蔡元培力邀下,林风眠组建国立艺术院(中国美院前身),开启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历史。
「我们以林风眠继承者们的身份与斯特拉斯堡再续前缘,向当年的国美先贤致敬,向中欧艺术家们共同面对的未来提案。我们再次重访斯特拉斯堡不只是为了纪念,而是为了汇聚整个世纪的能量再次上路。」活动总策展人、中国美院副院长高世名表示。
年举行的「中国美术展览会」宣传海报
一个展览催生中国美院
年,以林风眠、林文铮和王代之等为首的26位旅法中国艺术家在斯特拉斯堡的莱茵宫策划了「中国美术展览会」,集中展示了件中国古今艺术品。林风眠参展了数十幅油画和国画,《摸索》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幅。该幅作品是林风眠游学德国时所作,创作一气呵成仅花一天时间,「全幅布满古今伟人,个个相貌不特毕肖而且描绘其精神、品性人格皆隐藏于笔端」。
当时在法国的蔡元培参观该展览后,为林风眠作品所蕴藏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吸引,特别是《摸索》中表现出的那种历代伟人探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正与他自己「教育救国」、「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吻合。经人介绍,蔡元培认识了年仅24岁的林风眠,闭幕后他特意偕夫人一起去拜访林风眠,并对这位才华横溢、品德优良的年轻画家极为欣赏。
斯特拉斯堡莱茵宫外景
年春,受蔡元培聘任,28岁的林风眠在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院前身),担任院长及教授,聘请潘天寿、吴大羽、林文铮、王代之、刘既漂、李金发以及法国画家克罗多等为教授。后来,林风眠在北平艺专的学生李苦禅、刘开渠亦被聘来分担国画和雕塑的教学。他还聘请日本的齐藤、英国的魏达教授等人教图案、雕塑和石刻等,国立艺术院后改名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除了林风眠,在斯特拉斯堡共同举办「中国美术展览会」的还有林文铮、王代之、刘既漂、李金发、曾以鲁和李树化等6人,他们都在国立艺术院担任重要职务。其中,林文铮担任教务处长兼西洋美术史教授,蔡元培赏识其才华将长女蔡威廉嫁给了他;王代之担任总务处长;刘既漂任建筑设计系主任;李金发任雕塑系主任;李树化任音乐系主任。
蔡元培亲笔书信,聘请林风眠任国立艺术院首任校长
用展览为过去补写宣言、向致敬
「我们想通过展览,向复杂、矛盾而多变的二十世纪中欧之间的生活史、社会史和思想史补写一份宣言,同时向即将到来、尚未定义的致敬。」高世名表示,90年后回首过往,在一个世纪的风云际会中,法中两国的艺术与思想彼此交织,互为借镜。二十世纪初,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巴黎公社以及浪漫主义等艺术思潮启发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二十世纪中叶,马尔罗为代表的一批法国知识分子将中国视为反工具理性的极端代表,启发了法国「与欧洲的过去决裂」之可能;此后的六八一代又对中国革命进行了激进的阐发与回应,在其感召下开辟了社会运动的新战场;新世纪之初,法国激进哲学再次成为中国艺术界的核心话语。
致敬——未来媒体/艺术宣言中国美术学院
斯特拉斯堡
◎展期:年12月2日—10日
◎地点:法国斯特拉斯堡(莱茵宫/斯特拉斯堡大学/莱茵高等艺术学院/伊尔河)
◎主办:中国美术学院/莱茵高等艺术学院
◎联合主办:林风眠艺术园/法国莱茵大区当代艺术推广署/斯特拉斯堡大学
◎承办: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出品人:许江
◎总策展人:高世名
◎副策展人:马楠/王岩
◎主创艺术家:管怀宾/姚大钧/高世强/牟森
◎项目协调:Jean-Fran?oisGavoty/姚远东方/兰婷/梅悦子/马原驰
◎研究小组:马楠/宋哲/王冬亮/丁筱/苏城城/AlexandraJiangAshley/王旖旎/叶薇/吴凡蕊/姚远东方/金晶
◎特别感谢:孔令伟/孙善春/郑力/韦羲/楼森华/许煜/贾勤/高初/陆兴华/黄建宏/黄孙权
山水:一份宣言
二十世纪是一个从废墟上生长出的世纪,一个技术迭代与熵化最为迅疾的世纪,一个神话破灭又不断滋生的世纪,一个革命持续发生又反复幻灭的世纪,一个过度生产却又精神贫困的世纪,一个联通了整个星球却陷入宇宙式迷茫的世纪……经过这个复杂而又矛盾的世纪,让我们将「山水」作为一种重新开启世界想象的媒介。
《山水宣言》是中国美术学院发起的一个长期创作、研究计划,其目的是将中国人的山水经验及其背后的世界观,活化在当代,分享给世界。「山水」之于当代,不但是一种独特的美学/感知之学,还是一种超越末世论和弥赛亚主义的「大地政治」,一种对分裂的世界观进行重新整合的「宇宙技术」(cosmo-technics)。
本次在莱茵宫展示的是一个影像、声音与空间结合的多重感知现场,其目的不仅是向欧洲观众介绍中国古老的山水艺术,更是试图以当代影像和声音媒介演绎山水经验,展示山水世界的森然万象,以及幽远寂寥的时空意识。
通过「山水」,我们期待着促成中欧之间世界观与美学(感知之学)的一次经验沟通,并且在持续的交流中,打开面向世界的多种想象空间,呈现出山水对于当下的激进意义——从山水的时空观出发,以一种开放的姿态,重新定义自由与未来。
主体意象:山水世界中的一条路。以影像声音装置和「山中何所有」文献展的感/知空间,构造出主峰、水口、巨石,并用这条山水之路唤醒个体面对造化时的见闻感怀。路上行者的诸般姿态及跟山水之间的多重关系——行旅、卧游、徘徊、行歌,临深渊而叹息,登高台而望远——形成多重感知现场。
地点:莱茵宫宴会厅
形态:影像声音多媒体装置,文献
影像主创团队:高世强,吴穹,杨凯,张立,孙晓宇,林祚雄,马原驰,张力敏
摄制组:高世强,吴穹,杨凯,张立,孙晓宇,林祚雄,马原驰,刘浩杰,白清文,吴佳芮,钟昊天,罗莹莹
声音:姚大钧
装置:管怀宾
山中何所有:马楠,王冬亮,丁筱,宋哲,黄佳茂,高树标,王君,王开通,吴虞川,吕兆坤,梅悦子
主创艺术家简历:
管怀宾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管怀宾善于将传统文化元素和感知方式,解构并溶入到自身的语言系统和作品构架中,将中国古典造园美学融入其空间装置形态,其作品在空间营造中显现浓郁的人文情怀,展现出观照、认知、叩问的过程。主要个展包括:「蚀光」(年,杭州空谷艺术空间);「度园」(年,杭州三尚当代美术馆);「诗人的回廊」(年,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等。
姚大钧
媒体艺术家,声音艺术家,策展人。中国声音艺术与网络艺术先锋。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开放媒体系主任,虚拟现实实验中心主任。多年来透过教学、策展、电台、网站等平台推动中国新媒体艺术发展。曾策划「北京声纳」、」台北声纳」、纽约/上海/香港」转速:中国声音艺术大展」、「「「声音分裂」、「迷因城市:骇进现实」跨媒体艺术节、「科际迷航:从AV到VR」、「脑太空:科幻VR展」等新媒体艺术展览和演出活动。
牟森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主任,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创意媒体硕士生导师。曾经的戏剧导演,舞台作品有《关于彼岸的汉语语法讨论》、《与艾滋有关》、《零档案》、《红鲱鱼》等。近年来,致力于「重构」中国近代史「进程」」」和「变迁」的叙事工程。拓展了新创作品类「跨媒介巨构」,实践项目有上海世博会深圳案例馆《深圳,中国梦想实验场》(叙事总导演)、上海西岸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开幕演出《上海奥德赛》(总叙事)和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终端站作品《存在巨链-行星三部曲》(总叙事)。
高世强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空间影像研究所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情境雕塑、装置及实验影像创作和研究。本世纪初,研创及教学方向逐渐聚焦于活动影像领域,近年来致力于空间影像叙事研究和创作。主要个展包括:「世纪-高世强个展」(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北京)、「幽微之境:历史与现实」高世强个展(挪威Porsgrunnkunstforening艺术中心)、「晕氧—高世强个展」(汉雅轩,香港,中国)、「来自高世强的故事三则」(玛吉画廊,马德里,西班牙),等。
世纪:一个提案
今年是十月革命一百周年,接下去的几年里,我们还将迎来无数个重大事件的周年纪念。这些纪念日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如何从这些接踵而至的纪念中重新召唤出历史之幽灵?更重要的,我们是否能从这些过往事件的世纪回声中聆听到未来的消息?
过去这个迅疾变化的世纪,相对于整个人类纪只是一个片刻,在自然史中更是短短的一瞬。然而,这个短短的百年却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为人类史带来了太多的东西。在这个世纪,殖民-后殖民、革命-后革命、冷战-后冷战彼此交织,帝国与帝国主义、乌托邦与反乌托邦、末世论与新纪元同时并存,形成了复杂多变的历史结构和动力场域。
人类进入21世纪已经17年了。从到全面「反恐」,从次贷危机到占领华尔街,从叙利亚到乌克兰,从「愤怒者」到「黑夜站立」,从欧洲移民潮到英国脱欧,从斯诺登事件到特朗普当选……,通过这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事件,我们强烈地意识到—21世纪已经逐步奠基,新世纪的「意境」已经初露端倪。然而,我们对这一切却还没有清晰的理解和认识。媒介改变了,社会治理与社会运动的方式改变了,民众诉求与集结方式改变了,散布和接受信息的端口改变了,民主、民粹甚至艺术与政治本身的意义都改变了……,改变已经发生,改变的力量已经浮现,可是,我们准备好了吗?
为了开启我们对正在到来的未来(be白癜风检查到中科白癫疯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ngweicar.com/lyjd/1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