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

骂归骂,但我很喜欢


眼看新年将至,电影库存紧急亏空,不能忍。

种种迹象表明,过去一年烂片不少,高分片自然也没闲着;那么在种种盛赞之下,需要请每个人来验一验这些“年度挺佳”。

就来。

《不要抬头》

豆瓣评分:7.6

看卡司排位就知道,这不是一部好惹的电影。

从小李子到甜茶,从大表姐劳伦斯到梅姨再到大美人凯特,每个人脱线式的表演让整部电影看起来有点疯批。

经验主义来看,以往“疯狂吐槽”的环节基本留给观众,但这次导演想玩点不一样的,从特朗普到疫情,从政客到媒体再到普罗大众,他都吐槽个遍,对这个世界的不满,第一次以如此直白且暴力的方式和盘突出,勇气可嘉。

剧情很简单,两位水平不高的天文学家有了一项惊人的发现:一颗在太阳系内运行的彗星。

问题是:这颗彗星会直接与地球相撞。简单来说,撞上就是世界末日。但怪就怪在,没有人真正关心。

总统热衷于作秀,民众热衷于偶像的狗血恋情,彗星撞地球这个事儿,不得不往后排排,每天在一档撒狗血的早间栏目里滚动播放。可以说,为了唤醒沉迷于刷手机的大众,这群人简直要拼上老命,才能让世界稍微抬起头。

有人说,新冠疫情夺走无数生命的这几年,看到这部电影觉得很难得。以喜剧的方式探讨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问题,本质是严肃的。

也有人因为看过导演早年间的综艺《周末夜现场》,和那些屎尿屁喜剧,根本看不上亚当·麦凯这样的导演,觉得他拍的电影是综艺大电影,是段子集锦,根本谈不上严肃性。

当然,我们接纳任何一种观点,如果你带着娱乐的眼光来看这部电影也不是不可以,以娱乐讽刺娱乐,有它高级之处。但总是会漏掉那么点重要的讯息,对吧?

《摩加迪沙》

豆瓣评分:8.1

从《寄生虫》到《摩加迪沙》,我们基本可以领略到韩国电影的野心。

能把一个国土分裂的问题拍到如此隐忍且深情,很难再有了。豆瓣网友更是纷纷认为这是一部紧随《寄生虫》之后,应该再度问鼎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

上映首日,《摩加迪沙》就以绝对优势击败光头巨石强森主演的迪士尼电影《丛林奇航》,成为韩国票房冠军,创下今年韩国电影最佳开场纪录。巧的是,这一天还是该片男主角赵寅成的40岁生日。

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上世纪90年代,朝韩两国为比对方更早赢得在联合国的一席之位,双方外交人员在索马里政界奔走呼号,意图为自己的国家夺得索马里在联合国的投票。

没想到,随着一声枪响,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爆发了内战,被困当地的韩朝两国大使带着亲友团陷入孤立无援之境,双方终于决定,联手,向外逃生。

整个故事设置了一个基本前提:分裂后的同胞有难,救,还是不救?

他们选择了“救”。影片中有个令人难忘的温情镜头,在朝鲜大使馆遭到袭击,代表人姜信盛提议一起去韩国大使馆等待。当晚他们对坐用餐的场景,大概就像电影里描绘的那样,尴尬而别扭。

一方夹不到泡菜,一方会下意识地将菜碟移到对方面前;韩国大使夫人在夹腌菜的时候,无法将两片菜叶分开,于是朝鲜大使夫人伸出了自己的筷子,将下面一片菜叶压住,上面一片菜叶得以被夹走。这一动作,一般只发生在家人之间。

后来姜信盛描述当时心境:“感觉像是一家人。我们试图克服我们的难处,像家庭般团结起来。那超越了意识形态、国家之分。”

微小的个体在严肃的国家议题下,还能不能维系同胞之间的情感?是这部电影想要探讨的人性之幽微。分裂很残酷,同样意味着“自相残杀”,在没有刻意煽情,甚至冰冷的镜头下,才有了两种真相的真实显现。

这样的血脉之情终于在电影最后一幕被推向高潮,韩朝两拨人下了飞机后装作互不相识,渐行渐远,从此变为陌路人……

看完电影,忍不住发出一声嗟叹: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兹山鱼谱》

豆瓣评分:8.7

又是一部韩国电影,又是真实历史人物改编,不仅拿下年度韩影最高分,还被评为“年度十佳”。

19世纪初期,古朝鲜已经通过中国接触到大量西学和基督教文化,丁若铨、丁若钟、丁若镛三兄弟痴迷于此,丁若钟更信仰基督教,宣扬宗教文化。

作为以儒家朱学(南宋朱熹)为正统的李氏王朝,自然不能容忍这些“异端邪说”,于是,朝野上的保守派大臣们,趁先帝驾崩,新帝初立,鼓动皇帝及太后铲除丁家三兄弟,以振朝纲。

一个被斩首,两个被流放,丁若铨流放到黑山岛后,对海洋生物的奥秘好奇不已,放下了的士大夫架子,与当地岛民“厮混一团”,在开启吃货本性的同时,认识了一个打渔小哥——大昌。

大昌渴望读书,奈何荒山野岭无缘国事。作为岛上最为精通水性的渔民,对鱼那是一个门儿精,鱼的脊椎、性别、鱼鳞数量,清清楚楚。

两人一个想读书做官为百姓谋福,一个想收集海洋信息,编撰《兹山鱼谱》这本书。一场知识的交易由此展开。

左看右看,丁若铨身上多少都有点东坡居士的影子。在被贬的路上,喝喝小酒吃吃海鲜,有他的悠然自得,可导演牛就牛在,这轻松的基调背后,带出了一个时代的伤痛。

黑山岛,其实是丁若铨逃离末世的停留之所。他看见“百姓以土地为田地,官府以百姓为田地”,见识了朝廷官吏的虚伪,看过统治阶级的剥削,所以他宁愿做一个自由的捕鱼人。

可大昌充满抱负,并不相信丁若铨所言,师徒二人撕破脸,分道扬镳。他带着政治理想走出黑山岛,看到的是层层剥削,整日花天酒地的官吏,被高额税收逼得挥刀自宫的男人,和饿得面黄肌瘦的婴儿。

末世之道在哪里,他没了信心。老师为什么编写《兹山鱼谱》,他好像有点懂了——我们读圣贤书,究竟所为何事?

说实话,黑白历史片能被拍到这个程度,确实了不起。遗憾的是,这部以儒学思想为内核的电影,却不是由孔孟之起源的中国拍出,难免有一种警醒。

《花束般的恋爱》

豆瓣评分:8.7

看到坂元裕二这个名字我就知道,电影基本稳了。

继日剧《四重奏》之后,这是导演土井裕泰和编剧坂元裕二的大银幕首部合作作品;也是苏打-菅田将晖和村花-有村架纯继《短剧开始了》之后成功二搭,绝对舒适的荧幕情侣。

可看完电影你依旧不敢相信,谈恋爱的狗血剧情,怎么能被他们拍成这样?

男女主人公以绝对不存在的几率相遇,喜欢相同的歌手,相同的导演,相同的漫画书和小说,甚至穿着同款白球鞋。一切都不可思议,也是刚刚好的完美状态。

有豆瓣网友给电影翻译了另一个名字:和百分百合拍的人说再见。

电影好就好在:很残忍,很现实。

影片的时间线设置在从大学到走入社会这样一个阶段,大学时,感情的纯粹度不被物质所影响,他们一起看喜欢的电影、逛逛艺术展,挨个种草想吃的餐厅。

进入大四,开始面临找工作的难题,在就业难于上青天的日本,生活的现实慢慢显现。

女孩面试遭受失败,一个人躲在地铁站掉眼泪,男生电话里听见哭腔,穿着夹脚拖就冲出家门去找她。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同居吧。”

有人说:恋爱中的人,盲目又冲动,也充满勇气。

他们一起看房子,一起规划小家,一起在阳台铺上木板,一起安上窗帘……也有了共同生活的宠物,想象中的未来是美好可期的,却没想到,现实会趁你不注意,一巴掌打在脸上。

男孩的插画再也卖不掉,不得不海投简历,四处碰壁,最后找了一个天天出差,四处赔笑的工作。每天的通勤时间,基本是三小时往上。生活被工作占据,前辈告诉他:“先忍五年,五年后就会变得轻松了。”

可一年之后,男孩已不再是那个男孩。

他们不再一起看电影,没时间坐在沙发上打游戏,女孩递给他的书,被随手丢进后备箱,两人每天的交流,只剩下客套的问候和琐碎的争执。

曾经两个人常去的面包店倒闭,女孩发短信给男孩,希望一起纪念曾经的时光,可男孩的回复是:换一家不就好了。

男孩在想要升职加薪的压力下,开始觉得放弃过去的生活方式是理所当然,结婚就是搭伙过日子。女孩觉得婚姻不应该是这样,没有理解和爱意的生活,多过一秒都让人感到窒息。两人虽然还睡在一张床上,却已经奔往截然不同的方向。

女孩依旧站在原地,而男孩“长大了”。最后,两个人在共同的默契下,背对背挥手告别。

爱情的花期是多久?它有没有能力存活?如何存活?这是电影最后,有心人抛给我们的问题。

《雄狮少年》

豆瓣评分:8.3

骂归骂,《雄狮少年》是部还不错的电影。

这是一个有关留守少年阿娟和好友阿猫、阿狗在退役狮王咸鱼强的培训下参加舞狮比赛,经过重重磨砺,从病猫变成雄狮的成长故事。

从人物的造型,着装,风俗,语言,动作。再到电影的配乐,色调,都有一种根植于岭南文化的乡野美学。

开场第一个长镜头,跟随主人公阿娟穿过田野。全景式地展现了广东顺德的乡村风貌,可见主创团队背后的用心。

人物设定上,莫欺少年穷的设定不新鲜,但胜在讲故事的节奏感把控到位。故事前半段稍显累赘,将不同人物与视角引入,逐步带着观众完整接受作品的现实主义世界观。

舞狮的画面心潮澎湃,仿佛下一秒就要冲出穹顶,带动起整个故事的热血基调,可这热血背后,是小人物的现实问题。有人说:很久没看到这般“现实主义底层叙事”的国产电影了。

“现实正像电影里那样,师父带着他们出去舞狮,明明喜宴上有一桌桌的饭菜,但他们还是要蹲在旁边吃盒饭,他们属于在社会上没有上桌的资格的一群人。或有例外,但一个底层人,不太可能舞狮作为自己的梦想。”

电影之所以动人,是因为他在讲我们身边的故事,也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故事从身边讲起,是导演的良苦用心。

有人说,导演有无数次让它滑向媚俗的机会:让少女阿娟爱上男主,让两人的贫富差距制造矛盾,让男主靠奖金一举解决家里困境,让男主的舞狮队从此成为名牌队伍靠巡演赚大钱,让师傅成为官方队伍的教练……但主创们都克制住了,只是把那些生活的苦轻轻放下,让它妥帖地回归现实的本色。

《雄狮少年》真的“燃”吗?相反,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其中的沉重与悲悯。生活中真实的部分让人无力,但也正是钢筋水泥背景下的这群普通人,借着每个早晨,和日头一起升起。

如果你看过或想看以上几部电影,欢迎在留言区和我们一起交流~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ngweicar.com/lyjd/1271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