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军人,只要祖国有需要,我便义无反顾。”这是温籍维和官兵许思典,选择赴非洲马里参加维和最淳朴的初衷。年7月,许思典参加首批中国赴马里维和部队,年5月,许思典再次参加维和任务,任第六批赴马里维和维和警卫分队班长。
经侨办部门牵线,联系上这位正在马里执行维和任务的年轻人,隔着手机屏幕与公里之外的许思典进行采访,一字一句的背后仿佛就是电影里的场景,许思典说,现实更加危险和残酷。然而,即便是身处这样的危险之地,他还先后两次选择赴马里执行维和任务,不得不让人对这个年轻小伙心生敬意。
01
《士兵突击》,带他走进部队生涯
正在读高中的许思典在运动方面非常有天赋,在平阳县全民运动会上,分别取得了米、米项目的第一名,并被认证为国家二级运动员。
当年《士兵突击》的热播,许思典追着电视剧,被主人公许三多的精神深深感染,心中充满了对军营的向往,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和剧中人物一样保家卫国。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县人武部的征兵通知,一直都有从军梦、精武梦想的许思典第一时间就报了名。回家告诉父亲后,父亲觉得他应该好好读书完成学业,所以不同意他参军。但是,许思典耐心讲述了自己的想法,父亲见他态度很坚决,就说:“既然你要干,就要干出点名堂,要是当两年兵就回来了,那还不如不去。”许思典当着全家人的面立下誓言:“我一定要干出一番作为让所有人都看看”。
经过层层筛选,年12月,许思典坐上北上的军列,来到了遥远寒冷的冰城哈尔滨,被分配到了当时“老虎团”最优秀的特战营“虎头连”,成为了一名特战队员。“虎头连”是一支诞生于土地革命年代,有着70余年光荣历史的红军连队。70多年以来,连队官兵始终把“站排头、扛红旗、争第一、誓做虎头”的口号作为连魂,一代代、一茬茬顽强拼搏,不断进取,力争上游,连队曾被中央军委授予“军事训练一级连”。年少的许思典初入军营便被选入这样优秀的连队,感到非比寻常的荣耀和自豪,也更加坚定了他要努力磨炼成一名尖兵的梦想。
可是梦想归梦想,部队严谨的生活和训练,让这位有着坚实的身体素质基础和运动特长的南方小伙子也感觉身心俱疲。对于特战兵来说,最难过的是体能关。没有良好的体能素质,在连队根本立不住脚。长途奔袭、障碍跨越、伪装渗透、攀登攀岩等等无一不是以体能为基础的训练方式。在学校的时候,许思典最多跑3公里,在部队里,每天下午的基础长跑就是8公里,这还仅是对新兵的照顾,连队里的老兵每天的训练量都在20公里左右。由于自小生活在南方,对哈尔滨寒冷的冬天一时难以适应,再加上高强度的训练,让许思典在开始训练不到一周后就患上了气管炎,每天咳嗽不断,但许思典也不敢停下训练,怕追不上大家的进度,就自己咬牙硬挺着坚持训练。到后来严重的时候,他的嗓子里咳出的痰都带有血丝。
回想起入伍时的情景,一切恍然如昨。每天一到体能训练的时间,许思典就感觉心在发颤。但每当看到连队里的老兵身穿特战迷彩,脸上涂着油彩,背着狙击步枪,从身边经过的时候,好像他们一个个都是“兵王”,心中充满羡慕和向往。所以,他以老兵们为榜样,每当训练艰苦时,他就不停地激励自己,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要在部队长干下去,就要做连队的兵王。凭着坚韧的信念,他逐渐适应了东北极寒的天气,也逐渐在连队里站稳了脚跟,在新兵中崭露头角。成为上等兵(二年度兵)时,许思典已经是连队的训练尖子,在新兵结业时,他所有的训练科目成绩都是优秀,并被评为“优秀新兵”。
02
成为特战兵,责任大于荣誉
在军营的这些年,许思典觉得最大的收获是懂得了坚持才会成功的道理。十余年的部队生活,遭遇过的困难险阻比比皆是,每一项任务、每一次训练、每一份荣誉都是经过千辛万苦、反复磨炼。放弃,就意味着失败,在困难面前,唯有坚持,才能笑到最后。所以,面对今后的漫漫人生路,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做到最好,坚持到最后。不管走向何方,这种顽强拼搏、不放弃不抛弃的特战精神将让他永生受用。
在常人眼中,特战兵的“特战”似乎比一般士兵难度大很多,因为“特战”这两个字也增加了许多神秘之处。许思典告诉记者,特战兵,首先是在训练内容上区别于其他兵种,他们的训练方向更加注重体能基础过硬,技能要求全面,思维要求清晰敏捷等等。例如,步兵部队体能训练最高的考核项目是5公里武装越野,特战兵最高的体能项目是35公里定向越野;步兵、侦察兵技能训练包括枪械、地图等,特战兵需要掌握攀登攀岩、化妆侦查、潜伏、渗透、驾驶、跳伞、操舟、泅渡等,可以说上天入地,实战需要的各类技能,都必须熟练掌握。
在作战过程中,特战兵不像其他兵种负责某一个环节或者一项任务,而是必须完成全面、独立的任务。特战队员通常接到的都是独立、敌后、潜伏、渗透等任务,从任务开始到结束,就像“独狼”一般行动,没有后方、没有支援,必须一击成功。就真的如同电影《战狼》《红海行动》那样,孤身一人潜入敌方危险地带完成任务。
03
参加实战,是他的梦想
走出国门方知祖国强大,透过硝烟乃知和平宝贵,历经战火更知责任重大。
当得知有机会参与赴非洲马里维和任务的时候,许思典二话没想直接报了名,作为一名特战兵,苦练那么多年的本领,终于有了实战检验的机会。身处和平年代的官兵,能够赶上这样的任务,近距离的保护人民远离硝烟战火,是莫大的荣誉,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当父亲母亲得知他要去参加维和任务的时候,深明大义的二老懂得“有国才有家”的朴实道理,一致支持他去,临行前给他提出唯一的要求:“希望儿子和战友都能平安回国!”
年7月,许思典参加首批中国赴马里维和部队,这是中国首次派遣作战部队出国维和,他当时任警卫分队快反中队一班班长。
许思典说,马里在经过年军人政变后,整个国家变成一盘散沙,境内各民族反政府武装各据一方,相互挑起争端,外来的恐怖组织乘虚而入,而临时政府偏安一隅,政府军能力有限等等因素,造成了无辜平民伤亡惨重,举国疮痍的局面。
许思典所在的维和部队在维和期间的主要任务是为各个联合国驻马里特派团派驻当地的机构、设施提供安全保护;为来往的联合国官员、各国政要人员提供安全护送;在联马团指定地区维持安全稳定,确保平民安全。
当真正踏上马里的土地,亲眼目睹战乱纷争,强烈的震撼和不可言语的伤感在内心形成剧烈的冲击。他深深震撼于当地人民的极度贫穷、激烈的武装冲突,伤感于当地人民的艰辛苦难、流离失所,同时,也为自己生在和平强大的中国感到庆幸。
记得第一次到加奥任务区机场时,他看到,所谓的机场航站楼不过是两栋楼,不到四层高,占地不到平方米的建筑,楼身上布满弹孔,这是政府军与恐怖法内在交火时留下的。
每次出勤执行任务时,周围的当地小孩都会伸出干瘪的小手,索要食品、饮用水等等生活必需品。许恩典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到垃圾场倒垃圾,垃圾中有些残留的面包块、玉米粒,几个小孩跳进臭气熏天的垃圾坑中,捡起来就塞到嘴中,甚至还有的因为没抢到食物而扭打起来。
如此场景,每天都会在不同的情况下发生。
04
面对危险和困难,永不退缩
在前往非洲马里前,许思典接受了各种训练,预想过这里的各种环境,但是只有到了这里才发现危险比想象中还要严重。
马里地处撒哈拉沙漠南缘,沙尘暴光顾频繁,平均每3到5天就会有一次大沙暴。目前,马里的平均气温在42摄氏度左右,最高可到52摄氏度。流行病、传染病肆虐,疟疾、艾滋病等感染比例在20%以上,蚊虫、蝎子、毒蛇遍地都是,极容易造成感染。
当地民众严重缺乏饮用水、食品等,医疗条件相当差,平均约每3.5万人拥有一名医生。维和部队在联马团的供应框架内,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应能够得到保障。
最大的威胁应该是不安全的环境,加奥任务区目前存在的大小武装派别有十余支,其中反政府武装、恐怖势力掺杂,平均每周爆发针对联合国维和人员的袭击,自杀式汽车炸弹、IED、武装袭击等层出不穷。在马里执行维和任务的一年时间里,可谓是危险就在身边、敌情就在眼前,时时刻刻都在考验着维和官兵应对处置突发情况的能力。
五年后,他再一次重整行囊出发时,身边很多朋友和同学都会问他同一个问题:“你怎么又去了?多危险啊!”
05
重返马里,再次践行维护世界和平的承诺
为了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中国作为倡导和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担负起维和地区和平的任务,再次派兵开展维和行动。年1月,已经入伍十年的许思典,听说部队将再次组建维和部队出征马里时,他又踊跃报名,积极参加选拔考核。
29岁,在社会是绝对的年轻人,但是在部队,尤其是在特战部队,这样的年纪意味着“高龄”,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高强度、高消耗的训练中,无论如何努力,成绩、状态维持在巅峰状态都只能是短暂的三五年,而一茬茬的新战士会迅速将曾经的“兵王”们竞争下去。许思典在选拔考核中,面对的就是这样的情况。竞争对手都是比他年轻好几岁的下士、中士,但是在一次次训练、一场场考核之中,他奋力拼搏,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层层考核选拔,再次得到参加维和任务的资格。
年5月,许思典任第六批赴马里维和维和警卫分队班长。
重返马里,许思典感到满满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幸福于祖国和平安宁,自豪于祖国强大富强。作为维和军人再次来到马里,必须以更大的努力,用更实际的努力去践行维护世界和平的庄严承诺。
重返马里,他更加感受到“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带来和平安定,才能保证人民安居乐业,落后就要被动挨打”的道理,作为军人,肩负着捍卫祖国和平、保卫人民安宁的重任,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练强本领,才能真正做到守护祖国和人民的安宁。
不同于影视剧里所呈现的那样,现实中的维和条件更艰苦,任务也更艰巨,每天都充满了未知性。在这里危险、贫穷、饥饿、疾病随处可见,和安定的祖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这里,少了些许影视作品中的浪漫,多的是未知的危险和无尽的荒寂。面对这些,许思典说:“唯有恪尽职守、毫不懈怠,才能对得起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来源:世界温州人杂志
法律援助法律咨询王律师
电话
加好友
目前+水头人已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ngweicar.com/lyjd/6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