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的全称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位于是东非的“非洲之角”。其面积大约是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我国西南部的云贵川三省和重庆市的面积之和,现有人口1.1亿左右,位居全球第12位。
拥有年文明史的埃塞俄比亚,是近代非洲仅有的两个未沦为欧洲殖民地的国家之一。
埃塞俄比亚的“基督教”历史远较其他非洲国家长
非洲大陆各国的宗教信仰比较有规律,撒哈拉沙漠北面的阿拉伯人多信仰伊斯兰教,南面的黑人大部分信仰基督教。埃塞俄比亚算是位于南北非洲之交,大约三分之二的人口信仰基督教,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口信仰伊斯兰教。但是埃塞俄比亚的“基督教”和非洲其他地方的基督教有些许不同,它并非由近代的殖民侵略者传入的基督教新教或天主教,而是在古代就传入埃塞俄比亚高原的原始基督教,埃塞俄比亚是一个具有悠久和丰富的基督教传统的国家,早期基督教从公元1世纪开始就已经在埃塞俄比亚北部和中部传播了。现代则被称为“埃塞俄比亚正教”,和埃及的“科普特正教”同出一源。
埃塞俄比亚行政区划
埃塞俄比亚主要人口并非完全意义上的“非洲黑人”
埃塞俄比亚的主体人口类型也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不同,主要由历史早期从中东一带潜入的闪米特人后裔及其和当地黑人的混血后代构成。他们的语言大都属于闪含语系闪米特语族或库希特语族。全国有80多个部族,人口最多的为奥罗莫人、阿姆哈拉人、提格雷人及索马里族。人口肤色来看,阿姆哈拉人肤色最浅,和南阿拉伯人肤色较像,甚至接近于中国南方人和东南亚人,但是头发形态介于阿拉伯人和黑人之间,索马里族相对较黑,但也比其他地方的黑人肤色浅一些。当然了,埃塞俄比亚也有很多黑人部落。
阿姆哈拉人主要分布在埃塞俄比亚高原中部和北部,使用阿姆哈拉语。总人口万。阿姆哈拉人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就创建了著名的阿克苏姆帝国,在3世纪时就征服了整个埃塞俄比亚高原、以及尼罗河上游的库施王国(现在的南苏丹)和南阿拉伯地区,与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缔结同盟条约,国势极盛,被称为“众王之王”。
阿姆哈拉人埃塞俄比亚小姐
阿姆哈拉人虽然论人口仅是全国第二大民族,但一直扮演实际上的主体民族角色。阿姆哈拉人的文化是埃塞俄比亚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阿姆哈拉人及其同源民族提格雷人的历史构成了埃塞俄比亚历史的主要部分。埃塞俄比亚的统治者一直有阿姆哈拉人担任直至上世纪70年代海尔赛拉西皇帝退位。阿姆哈拉语是埃塞的政府工作语言,也是当地应用最广的语言。
埃塞俄比亚女子
提格雷人主要分布在埃塞俄比亚北部的提格雷州,人口约万。提格雷人与阿姆哈拉人同为古代阿克苏姆帝国的后裔,两者同被称为阿比西尼亚人。提格雷地区是阿比西尼亚人的发源地,阿克苏姆帝国征服埃塞俄比亚高原后,一部分阿比西尼亚人南下,成为了阿姆哈拉人的祖先。另一部分留守北部山区,是为提格雷人的先祖。提格雷人所使用的提格雷语同阿姆哈拉语相近,文化、民俗也与阿姆哈拉人大同小异。
奥罗莫人主要分布于埃塞俄比亚中南部地区,使用奥罗莫语,属于含闪语系库希特语族。奥罗莫族是埃塞俄比亚人口最多的民族,总人口约万。奥罗莫人含黑人混血较多,大部分人肤色较阿姆哈拉人稍深一些,大部分人也较为贫困。现在的埃塞俄比亚政府领导人奥罗莫人稍多一些。
奥罗莫人妇女和儿童
奥罗莫人过去为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虽未形成同一个国家,但有较严密的社会组织形式。15世纪以前,他们居住在埃塞俄比亚东部和南部的广大地区。15世纪以后,随着奥罗莫人口和牲畜的增加,奥罗莫人开始向北方迁移,和阿姆哈拉人、提格雷人混居,埃塞俄比亚各民族之间的逐渐融合,宗教及文化逐步趋同。一些奥罗莫显贵还通过与所罗门王朝的皇族联姻而成为皇室成员和贵族,
索马里族是索马里的主体民族,也是埃塞俄比亚的重要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东部的索马里州。索马里族信奉伊斯兰教,他们生活在严酷的沙漠地区,主要从事畜牧业,饲养骆驼、长角牛、羊及少量马匹。尽管阿姆哈拉人和奥罗莫人中也有很多穆斯林,但索马里人的宗教生活则明显要更为保守,社会经济也较为落后。近年索马里州发现石油资源,埃塞俄比亚联邦政府和索马里州地方政府在石油资源的利益分配上存在分歧。地方和联邦政府时有冲突,甚至引发种族对立。
埃塞俄比亚索马里族儿童
尽管埃塞局地偶有紧张事件,但得益于强有力的政府,埃塞总体上可以说是非洲大陆较为稳定的国家之一,也因此埃塞经济得以连续十年以双位数增长,成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推进工业化的样板国家,常年政局稳定,治安相对良好。目前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未来有望摘去“最不发达国家”头衔。同时埃塞处于非洲和中东的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产品不仅可有效辐射周边市场,也利于产品销售到亚洲各国。埃塞俄比亚政府有强烈的意愿发展经济,并积极借鉴中国经验,未来可谓前途无量。
中国助力埃塞修建的“亚吉铁路”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ngweicar.com/rdmz/13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