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

良院课程中国教会历史第一课


中国教会史孙睿之牧师目录

第一课导论:景教来华

第二课景教徒在华的生活和影响

第三课景教和天主教在元代的发展

第四课明代的基督教

第五课明末清初的基督教

第六课禁教后天主教在清廷的发展及东正教入华

第七课西方工业革命与19世纪对华宣教

第八课19世纪西方宣教士来华情景:宣教与战争

第九课19世纪天主教与新教在华发展情况

第十课中外眼中的异端:太平天国(-)

第十一课宣教士如何调和福音与文化

第十二课晚清华人基督徒调适的努力与宣教士的教训

第十三课晚清教案与反思

第十四课百年大会与宗教自由请愿之争

第十五课世界潮流与基督教

第十六课中国基督教20世纪的发展(一):黄金时代

第十七课中国基督教20世纪的发展(二):受挫

第十八课20世纪中国教会对时局的回应.

第十九课20世纪中国教会内部的建造:自立运动的展开

第二十课抗日战争时期的教会(-)

第廿一课国共内战时期的教会(-)

第廿二课基督化家庭运动、小结与省思

第廿三课以史为鉴看今日中国教会

第廿四课中国教会发展之前景

《中国教会历史》第一课

导论:景教来华

一概论

1.教会史进路:以史为鉴,反思历代中国教会的得失。“中国教会”取广义,涵盖:

a.隶属于东方教会的唐代景教和元代也里可温

b.天主教教会

c.东正教教会

d.新教教会

2.问题意识:英国历史史学家马丁?吉尔伯特《二十世纪世界史》:“每个历史史学家几乎无一不将自己在某一特定时期形成的、建立在自己的个人经历和反思的基础上的观点和看法带入自己的研究之中。”思考:

a.所传为何?福音纯正性问题:圣经汉译、教义阐释、中国文化语境下的信仰言说;

b.教会的建造历程:教会治理模式、中国基督徒的身份意识、中国基督徒的信仰实践;

c.中国处境中的教会: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与权力架构的关系

二时代划分

1.中国古代教会(7-18世纪)新教入华(年)之前中国教会的兴衰起伏

2.中国近代教会(-年)世界教会以宗教改革为一重要分水岭,年新教入华亦可作为一划时代的标记;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教会开始巨大转变,是为中国近代教会的下限。

3.中国当代教会(年-今)

三书目介绍

1.王治心。《中国基督教史纲》。上海:上海古籍,。王树声(-年),字治心,浙江湖州人,年出版《中国基督教史纲》,被称作第一部汉语中国基督教通史著作。国学功力强,熟悉史料,护教立场清晰。外文史料欠缺;取舍详略有不足;部份叙述不够精准。这位基督徒学者另着有《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

2.梁家麟。《福临中华:中国近代教会史十讲》。香港:天道,。梁家麟是建道神学院院长,这本书浅显易读,结构合理,立论公允。

3.赖德烈(KennethS.LaTourette)。雷立柏等译。《基督教在华传教史》(AHistoryofChristianMissionsinChina)。道风译。

香港:道风书社,。赖德烈(-年),来华宣教士,耶鲁大学教授。这本书初版年份是年,经典巨著,资料详实,述及天主教、东正教、更正教在华的历史。

四中国古代教会之福音入华:多马传入说

不少教父认为与保罗向西旅行宣教同时,多马也开始向东方传教。公元50-52年,他先到印度的马德拉斯(Madras)附近传福音,随后沿西海岸到达马里伯,取得丰硕成果。再后来他离开马里伯开始向中国旅行布道。约公元68年,多马返回印度,遭迫害殉道。照此传说,多马到中国传教应是东汉明帝年间(58-75年)。历史学家多认为在2世纪

末之前,基督教才被传到印度西南的马里伯(Mariber)。当时有罗马商业船队从红海出发经阿拉伯、锡兰等地到达马里伯,船上的基督徒商人将福音带到该地。

五福音入华:景教入华

1.史载福音正式入华资料:目前世界公认中国基督教史的开端,因着明末《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发现而被定为唐代。景教入华要从聂斯托利与东方教会说起。

2.聂斯托利:聂斯托利是叙利亚人,出身安提阿教会,年出任君士坦丁堡主教。他就基督的人神二性及圣母问题,与亚历山大主教西利尔发生争论,在年以弗所会议被定为异端,遭流放;年去世。

3.东方教会:聂斯托利和亚历山大主教西利尔的分歧,造成教会分裂,支持聂斯托利的教会于年在叙利亚正式独立,全称“神圣使徒大公叙利亚东方教会”(TheHolyApostolicCatholicAssyrianChurchoftheEast),简称东方亚述教会,从叙利亚发展到波斯、中亚、印度,并经丝绸之路于7世纪来到中国。

4.首位来华宣教士-阿罗本:唐太宗贞观九年(年),聂斯托利派传教士叙利亚人阿罗本来到唐朝首都长安。太宗派宰相房玄龄亲往长安郊外,迎来阿罗本入城,可见阿罗本或也肩负着外交使命和经济使命。太宗让他到皇家藏书楼去翻译经典。3年后,即贞观十二年(年)秋,太宗下诏准许景教在中国传播,诏书曰:“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群生。波斯僧阿罗本远将经像来献上京,详其教旨,玄妙无为,观其元宗,生成立要。词无繁说,理有忘筌,济物利人,宜行天下。”(《唐会要》卷49)意思是认同基督信仰有助于治理国家,安抚百姓。年,唐太宗下诏准许景教在华传播并在长安义宁坊建造教堂,称“波斯寺”或“波斯胡寺”。天宝四年(年),知道大秦即叙利亚,特颁诏改名“大秦寺”,用于安顿景教教士。

5.景教布道策略

a.本色化过程中的配说与格义:唐代儒释道三教鼎立,景教传入中国后为了适应和生存,便极力适应,进行本色化的努力。我们可从景教的译经著述来认识景教布道策略。佛教东传之初(汉魏时期),西域和印度僧人来华宣讲教理,口口相传,使用中国固有的名词概念、思想方式予以比附解说-“配说”,例如以“五蕴”配“五行”,景教也是用这样的方法,以“格义”之法扎根中国。

b.景教自称、经文译撰中的格义:

i.景:《尔雅》:景,大也。《说文解字》:景,光也。李之藻:“景者大也,照也,光明也。”;阳玛诺:“景者,光明广大之义。”;方豪:有“圣”字的意义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景”古音King;林悟殊:“景”字声母K与Christ相同,故为唐代来华宣教士音义兼顾的妙译。

ii.景教:“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

iii.由“景”字构成的词:景门、景法、景寺(教会)、景众、景力(大能)、景尊(神)、景风(圣灵)、景士(教士)……

6.景教信仰言说评估

a.景教文献大致围绕着独一真神思想(《一神论》)、三一神论(《一神论》提及“父、子、净风,集中于后期经典:碑文、《蒙度赞》、《尊经》)、基督论(所有经典的中心神学)与救赎论(早期经典《序经》、《一神论》;晚期经典《至本经》、《蒙度赞》),教导全面,符合基督教正统信仰。

b.唐代景教的汉文经典尚处相当草创的阶段,很多精致的神学细节尚待补足,才有办法将其观念建构完整。

c.景教经典的每一个新的专有名词,都需要一系列附带说明和中介作用,即必须要有整套系统神学支持,该专有名词才能找到恰如其分的定位。

本篇良院课程内容属于转发,文字内容就是课程讲义,请自行收藏打印,我们无法另外提供讲义。对于参加良院学习或在学习课程的内容中有任何疑问,







































骨肽注射液说明书
白癜风医院南昌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ngweicar.com/rdmz/188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