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马里 > 行政区划 > 周彬成功教育者没告诉你的,是他对教育的理
当前位置: 马里 > 行政区划 > 周彬成功教育者没告诉你的,是他对教育的理
尽管把课上得精彩的人,一定会告诉你,他之所以把课上得精彩,是因为他多么热爱教育,多么热爱学生,多么热爱课堂,但他在教育路上一步一步的脚印,对教育问题一点一点的思考,却是一言难尽的。
在教育中,理想的力量超乎想象
在教育中,有大量的例子可以证明,理想的力量是巨大的,甚至是超乎我们想象的。
先是有了皮格马里翁,说这位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不喜欢凡间的女子,于是他用自己神奇技艺雕刻出了一座象牙少女像,将自己的全部精力、热情与爱意倾注在这座少女像上,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赋予这座雕像以生命,最终皮格马里翁与这位少女结婚,成就了自己的爱情。
然后就有了皮格马里翁效应,说的是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到一所小学,从每个班随意抽取了3名同学并告诉校长,他们是这个班级里的高智商同学,半年后他们发挥这些同学的确学得比其他同学好很多,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也取得了更优异的成绩。
总之,在教育中谈理想的作用,再怎么夸张都不为过;与之相反,要是谁对教育理想的作用感到怀疑,似乎就是与孩子的天性为敌,或者故意与教育作对。
可是,没有教育理性的支撑,我们的教育理想又能走多远呢?
教师成功的背后,比鸡汤更重要的是理性思考
如果教育理想真有这么大的作用,那为什么过了这么多年,教育依然还在靠理想支撑呢?对教育来说,幸运的是,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于是教育就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并被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描述为:“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这是何等的浪漫,又是何等的理想,煽动了不少教育人的灵魂,也唤醒了不少教育人的心灵。
可是,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当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理想,每个人都 换句话说,作为哲人,我们可以着迷于“树撼动树,云推动云,灵魂唤醒灵魂”;但作为教育人,需要去追问,树是如何撼动树的,云是如何推动云的,心灵是如何唤醒心灵的?越是理想的教育境界,越是依赖于强大的教育理性,失去教育理性支撑的教育理想,可以煽动我们的心灵,但却让我们在行动面前不知所从!
经常被老师问起,如何上课才上得精彩?说真话,我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把课上得精彩!正如经常被人要求推荐好书一样,我也不知道什么样的书是好书,你都不知道你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口味,我又怎么为你推荐好菜呢。经常在国内不同城市游走,自然也有更多机会品尝当地特色小吃,虽然每个地方带我们去小吃店的人都是热情的,但我也不得不说,所谓的特色小吃,要么特别好吃,要么特别难吃。
因此,什么样的书是好书,书的好坏自然重要,但最终决定这本书是否有益于你的,仍然是你对这本书是否有着独特的期待。对于如何才能把课上得精彩,我也找不到那些放之四海皆准的把课上得精彩的方法;其实更加简单的,是容易找到不管到哪儿都可以把课上得精彩的人。尽管把课上得精彩的人,一定会告诉你,他之所以把课上得精彩,是因为他多么热爱教育,多么热爱学生,多么热爱课堂,但他在教育路上一步一步的脚印,对教育问题一点一点的思考,却是一言难尽的。
不管要成功什么事,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对于那些已经成功的人,看待这个世界的态度,远比我们要乐观,似乎只要你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有了足够的兴趣或者爱好,成功就已经在向我们招手了。即使在成功的路上充满坎坷与荆棘,只要你有了足够的意志与坚持,这条路最终还是能够通向成功的,毕竟他们已经到了成功的终点,这就是最为可信的证据。
不知为什么,在我的人生态度里,很少有如此鸡汤式的活法,不知道是因为学法律让我变得更加的机械,还是因为我的职业让我变得更加理性,反正每次见到别人的成功,我总是喜欢去琢磨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至于他成功后说出来的那些“理由”,我是不大相信的。
并不是怀疑这些成功人士不够真诚,而是因为心理学早就告诉我们,那些成功的人更容易相信自己,那些失败的人更容易否定自己,所以他们讲出来的成功理由,往往离他们走向成功的原因有一定距离,而这个距离是他本人都不一定清楚的。
让教育理想落地,多去思考做事的方法
在人生的路上,很难说谁是幸福的,谁是痛苦的;谁是成功的,谁是失败的,关键还是看自己的人生目标何在,自己的人生定位何在。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没有自己的理想信念,不管人生是何等的勤奋,不管生活过得何等的艰辛,都很难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不要说让自己寻找到成功感。
所以,不管教师这个职业是多么平常,也不管这个职业是多么繁琐,我们总要有属于自己的教育理想,用教育理想来引领我们的教育旅程,用教育理想来锻造我们的教育意志,用教育理想来见证我们的人生成就。在这个意义上,我还是有教育理想的,也相信教育理想的巨大力量。
可是,一旦让教育理想落地,我就不再相信教育理想了,这时候我就更相信教育理性的力量,尽管这个过程肯定没有理想来得那么鸡血,也没有理想来得那么挥洒自如,但我愿意让自己在教育过程(这时候我就不喜欢用教育旅程了,过程相比旅程少了风景的天马行空,多了情景的脚踏实地)中,多去丈量脚下的路,多去思考做事的方法。
不记得谁曾经说过,上帝把世间最简单的事情交给了物理学,把世间最复杂的事情交给了教育学。于是,大家都看到了物理学的成熟,但却忘记了物理学的简单;大家都看到了教育学的稚嫩,却忘记了教育学的复杂。对于简单的事情,我们更相信科学,比如物理的运动规律,那怕你把物体发射到天上去,它该怎么运转还得怎么运转。
而且科学还是祛魅的,比如我们以前总觉得突然看不到月亮了,那肯定是天狗把月亮吃掉了,如果今天谁还这么想,那肯定是不懂事的小孩或者保持小孩心态的成人。复杂的事情,往往是越复杂的事情,我们越不相信科学,科学是化繁为简的利器,一旦科学自己变得复杂起来,那么科学就失去了信任的基础。
很不幸的是,教育就是一件看起来非常简单,整个过程又非常复杂的事业。医学的目的,是搞懂一个人的生理过程;心理学的目的,是搞懂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而教育学呢,不但要以两个人或者众人的生理为基础,以两个人或者众人的心理为准则,还要搞懂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
当我们不知道如何真实地描述这个复杂的教育过程时,我们就用了一个非常煽情的比喻,那就是“树撼动树”或者“云推动云”,更让人激动的不已的就是“心灵唤醒心灵”了,真到了这个时候,谁还愿意“静下心”或者“俯下身”去描述那个真实的教育过程呢?
大家都不愿意去做的事情,这种事情往往是费力而且还不讨好的事情。研发飞机发动机,这肯定是一件费力的事,但尽管很费力,还是有不少科学家愿意去尝试,因为在这条路上的每一步行走,都代表着科学的进步,也彰显了科学家的智慧。
可是,如果我们说教育过程是一个技术的过程,不管作为教育者的老师,还是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他们在教与学中的行动与收获,都将遵循特定的规律,也就可以用相应的统计数据来予以监测,一定会有非常多的人跳出来予以指责,用这样的观点来看待教育,那学校和工厂有什么区别,教与学的过程和产品生产有什么区别,教师和工人有什么区别,学生和产品有什么区别?
如果教与学的过程有着如此清晰的规律,那么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和老师的教学自主权又如何体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又如何解释。即使大家相信在教学过程中有如此清晰的规律,那么你告诉我这个规律是什么?于是,把教学过程建立在教育规律之上,这种观点一经提出,就已经受到了多方责难,更别说探索教育规律这条路的风险有多大,存在的障碍有多少,就这样的态度已经让人望而却步了。
只要在理性的路上,教育就还有变更好的希望
我始终坚信,越是复杂的事情,越是需要科学。
小时候生活在重庆的山区,由于在大山里有太多不能确信的东西,所以就特别相信也就特别害怕“鬼”,尤其是到了晚上,想起“鬼”来就睡不着觉。后来看了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这本书,说如果你害怕什么事情,你就去计算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当你看到这个概率时,你害怕的程度就会降低。不敢说从此就不再怕鬼了,事实上现在还活在鬼的阴影里,但害怕的程度的确是降低了。
对待教育的态度,恐怕比对鬼的态度还要复杂,有的人可以把教育做到收放自如,有的人在教育面前永远都是手忙脚乱,关键是我们还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东西,导致了他们之间有这么大的区别。
我原本也很害怕去追问原因,因为这肯定是一件费力而且不讨好的事,当你真正知道原因时,可能让那位收放自如的老师失去了天才的魅力,也可能让那位手忙脚乱的老师失去变得更好的希望,因为科学就是真实,让我们知道变好的真实原因,也可能让我们知道变不好的真实结局。
不论是理性的提升过程,还是理性的分析进程,很难让人兴奋得起来,往往只有压抑得住情感上的兴奋,才可能沉淀下来自己的理性。当我们学习教育教学方法的时候,当我们要去搞懂教育教学原理的时候,在这条路上遇到的往往是孤独,需要的是冷静,面对的是自我挑战,收获的可能是一无所有。
可是,在谈教育理想的时候,往往离教育实践越远的理想,我们谈论起来越是兴奋,越是能够天马行空,越是能够指点江山,自然也不缺激扬文字了。更让我们觉得开心的是,摆脱了教育实践对我们的束缚,我们就可以极力地弘扬自己的教育理想,并借机否定或者批评那些活在俗世中的教育实践者,这种站在教育道德至高点上的感觉,远比对教育实践原理的探索,对教育过程规律的分析,更加让人着迷,甚至让人上瘾。
可是,对理想的弘扬总是让理想变得更加理想,批评的结果总是导致更多的批评,于是教育实践似乎变得一钱不值,似乎不否定自己的教育实践者就不是一名真正的教育实践者!
虽然教育比物理要复杂,但成为一门科学的路径总还是相通的,物理科学走到今天已经非常成熟了,也已经有了许许多多世人皆知的物理学家。但让我们欣慰的是,没有一个物理学家知道所有的物理学知识,而且走在前面的物理学家,在后面的物理学家看来,他们的观点和理论往往是错误的,但这丝毫不影响前面物理学家的地位,但却可以为后面物理学家打开一扇科学的天窗。
因此,不管是在从从事教育实践创新的道路上,还是在探索教育规律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把教育变得完美无缺,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寻找到所有的教育真理,只要我们在这条路上,教育就还有变得更好的希望;更可贵的是,正是因为我们在路上,所以我们对教育的思考还在继续,我们对教育实践的改造还在持续,我们的教育理性就必将变得更加深刻,于是我们的教育理想才可能在教育实践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在教育的世界里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延伸阅读——在理想和现实的碰撞中,校长应该坚持什么?
什么样的人可以当校长,他们应具备怎样的人格特质?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发现社会各界与校长本人有许多认知的差异,其视点的不同也带来了标准尺度的不同。
许多校长觉得自己在当校长的过程中是“亏”了
论付出,其工作的强度和复杂程度不亚于社会各界任何行业,许多名校的牌子是校长不分晨昏、不论节假日、不论事务巨细地干出来的;论专业,本来自己可以守着一门专业,倾注同样的精力也是可以成名成家的,可是忙于学校的事务,必然疏于进修,有时又必须成为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急救队长”,哪里需要哪里去,成为“万金油”;论责任,学校好比一个小社会,教职员工的吃喝拉撒睡、生老病死样样要管,学生的学业成绩、身体心理,教育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更要管,一旦出事,会牵动社会的每一根神经,必须百分之百地去负责;论收益,既不能与企业经理相比,也不能和当地政府官员相比,更不能与社会上的一些热门专业人士相比。
所以,他们认为校长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圣人,在道德要求上只要达到一个普通公民的底线,有一定的学校经营能力,就可以了。要彻底放松他们的手脚,让他们有更大的自由度,去办好学校。
社会和理论界则认为,校长的责任重大,他首先必须是学生们的楷模
因为一所学校的灵魂是校长,校长是学校的主要教育者,苏霍姆林斯基说:“如若教师们从校长的工作中能看到一个具有高度教育素养的孩子们的直接教育者的榜样,他作为教学集体的组织者的强大作用将会是无可估量的。”
并且,校长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他所做的不能仅仅是为了解决学校的某件事,而应该把管理中的每一行为置于对师生心灵影响的前提下。人们普遍认同:有怎样的校长就有怎样的教师、怎样的学生。从这一点出发,校长又必须是德之楷模,能之最长最宽者。只有具备这种人格的人,才能真正办好学校,真正培养出优秀人才。
江苏教育学院周在人先生从社会的各个维度来推论校长在承担职责过程中的人格需求,归纳为:四大基础素质(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自我发展的能力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六大管理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竞争意识、改革创新意识、科研兴校意识、校本管理意识、效能意识)和八大现代管理能力(科学决策能力、统筹教育资源能力、领导教学工作能力、协调公共关系能力、创建校园文化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依法治校能力),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应该说,这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很难找到原型。实际生活中的校长人格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缺陷。正是这种人格的缺陷和不足,导致了许多不良后果。如许多校长以为有了钱便有了一切,有了上面的支持便有了一切,不务学校教育管理,热衷于拉人情搞关系,甚至不惜牺牲教育价值来搞所谓的学校经营,进行权钱、人情交换。这种权钱、人情背后赤裸裸的私利如不加以限制监督,足可以使许多原本很优秀的校长坠入违法犯罪的深渊,更为重要的是,如果纵容校长的这种负人格发展,其所带给社会的严重影响要远甚于经济泡沫的影响。
在理想和现实的撞击、交错中,校长究竟应该坚持什么?
学校不等同于企业、教育市场也不等同于商品市场,这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学校也受经济的制约,受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程度的制约,但问题的关键是,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其生产者是人,其生产的手段和方式、流程也依然是以人为对象的教育艺术,其生产的产品仍然是人。这种产品的质量只能是通过人(即校长本人——教职员工——学生)的学识和人格的传递而产生效应,它超越于短期的金钱和权威效应。
如果我们一定要为校长人格划出底线,应该注意校长人格必须是在心理学意义即身心健康基础之上具有履行职业、法律和道德的能力,同时能够不断更新自我能力的人格,其中最重要的是具备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
具体地说,他首先应该具有高于一般教职员工的良好素养,把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放在首位,他还必须有熟练的业务能力来应对复杂的工作局面和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否则应视为不合格校长。而仅做一名合格校长是不够的,每一位校长还应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好校长。这种不断更新自我、发展自我的动力和精神特质,可以把学校带上不断发展之路,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成为师生之楷模。
周彬,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转自:校长派
教育无痕
生命无限
▼传播科学教育理念和方法▼
转载请注明出自中国教育研究(北京都有哪些白癜风医院白癜风可以治疗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ngweicar.com/xzqh/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