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对外贸易往来的能力,在明朝达到顶峰。当时,明政府有世界上强大的水师,水师还有最先进的船队。那么,这一时期,我国的造船技术到底达到怎样一个程度?我们可以从郑和下西洋时所带领的船队可知一二。
从明朝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郑和七下西洋,抵达西南太平洋、南亚、印度洋、东非……历经30余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曾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据《明史》载:明成祖朱棣派郑和率领大小船舶多艘,兵士多人,其中就包括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帆船--大宝船。而这种“宝船”占到了船队中三成以上,有62艘。其中,吨位最大的长44丈(米),宽18丈(60米),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帆船,排水量约为吨,能够同时容纳上千人。
实际上,郑和下西洋的档案资料,原藏于明朝中央机构的兵部,在成化年间(--年)被职方郎中刘大夏焚毁,致使今人对郑和下西洋的时间以及船队的规模难以了解,各种史书记载不一:
第一次,永乐三年(年),据《明史郑和传》载:船员达到人。而《明史职官志宦官》里记载则为2万人;不过,查继佐在其著作《罪惟录》里记载是永乐四年(应为三年),人。
第二次,永乐五年(年),很多史书都没有记载。
第三次,永乐七年(年),据追随郑和同下西洋的费信《星槎胜览》和陆容《菽园杂记》载:船员达人。
第四次,永乐十一年(年),据追随郑和同下西洋的费信《星槎胜览》和陆容《菽园杂记》载:船员达人。
第五次,永乐十五年(年),船员人数未知。
第六次,永乐十九年(年),船员人数未知。
第七次,宣德六年(年),据祝允明《前闻记》载:船员为人。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郑和在船上因病去世。
此外,据《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载,郑和某次下西洋时,使团人员的组织是:
总兵官一员,挂征西大元帅之印;副总兵官一员,挂征西副元帅之印;左先锋一员,挂征西左先锋大将军之印;右先锋一员,挂征西右先锋副将军之印;五营大都督:中都、左都、右都、坐都、行都,各挂征西大都督之印;四哨副都督:参将、游击、都事、把总,各挂征西副都督之印。指挥官员,千户官员,百户官员,管粮草户部官一员,观星斗阴阳官10员,通译番书教谕官10员,通事的舍人10名,打干的余丁10名,管医药的医官医士名,三百六十行匠人,每行20名,雄兵勇士3万名有零,神乐观道士名,朝天宫道士名。
可见,组织得如此严密的船队,充分体现出中国人非凡的智慧和丰富的航海经验。
对于郑和船队的规模,据《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载:第一种是宝船,有36艘,长44.4丈,宽18丈,九桅,为正使太监郑和等坐船;第二种是战船,有艘,长18丈,宽6.8丈,五桅,是船队中的战舰;第三种是坐船,有艘,长24丈,宽9.4丈,六桅,作载运兵员用;第四种是马船,有艘,长37丈,宽15丈,八桅,为运输用船;第五种是粮船,有艘,长28丈,宽12丈,七桅。共计艘。
郑和宝船及其船队的庞大规模,远超欧洲当时的船队。据英国学者米尔斯推算,年哥伦布美洲探险只有帆船3艘,共有水手88名,最大的“圣玛利亚”号是吨。年,葡萄牙海军大将达伽马远航印度的船队,其旗舰长度80英尺(不到25米),载重吨左右,船队约为名船员组成。
当然,《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非官方史书,以上数字难免有失实之处,可也反映出郑和下西洋船队规模有多大。
不过,要想在变幻莫测的大海上航行,除了庞大的船队,还需要十分精确的航线和航海技术。郑和船队就掌握了天文定位和罗盘技术,时人称之为“牵星术”,能十分精准的定位船队的航行方位,也被认为是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航行水平。
那么,郑和下西洋如此庞大船队,最后都去了哪里呢?
我们虽然可以认为是刘大夏烧毁了所有相关的文件,难以得出结论。不过,自第六次西下时,最支持郑和的朱棣驾崩,而对耗费巨资的海外活动并不感兴趣的朱高炽登基了。果然,仁宗皇帝王位一座稳,就以国家经济不景气为由,等到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结束后就停止了一切出海活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ngweicar.com/lsyg/13988.html